一场资金错配的游戏,令整个保险业行驶在融资的高速公路上。保险市场一个新现象,正引起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与警觉。在紧盯事态发展的同时,保监会正在保险公司中悄然调研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时刻准备拉响预警信号。
被纳入监管“法眼”的这一新现象,正是近年来困扰寿险业,并越陷越深的产品“三高”症——高准备金、高资本占用、高退保率。这些“三高”产品不仅“吞噬”掉保险公司大量资本金,更令整个保险业行驶在融资的高速公路上。
市场人士不禁感叹:“三高”症背后,难掩寿险业“表面繁荣、实则虚胖”之真相,有悖于长久以来保险公司经营“百年老店”的发展愿景。
保险业“三高”症
时下竞争激烈的寿险业,保险公司之间不拼保障,拼的是谁家的产品卖得短、卖得快、卖得多。
这类在保险公司内部被称为“短平快”险种,直到“疯”销一段时间后才被监管定性为“高现金价值”保险。它们被嫁接于银行及网络渠道,迅速虏获白领阶层等芳心。
这类保险产品,存在一定共性:预期收益高、产品期限短、保障功能弱。记者在梳理近一年来已售或在售的高现金价值保险后发现,它们标榜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区间在4%至7%之间不等,产品期限长则1年或2年,短则只有半年甚至3个月。
这类保险产品,多为终身寿险(万能型)和两全保险(分红型)。但细看保单条款后,便会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些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型产品。正是这些产品特性,吸引了纷至沓来的个人投资者,引致部分银行理财及信托产品、货币型基金的资金分流至保险业。
然而,记者在翻阅现有保险规章制度后发现,保监会早在两年前便叫停了“快速返还型”寿险产品。根据保监会2012年初发布并实施的《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及相关《通知》,两全寿险的有效期不得少于5年。
一个疑问由此产生,在银保、网络渠道“疯”销的高现金价值保险,是否合规?又是如何逃过了监管“法眼”?
一家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自曝内幕:“表面上来看,这些产品都是合规的。因为保险公司向保监会报备上去的这些产品,都是5年期以上的两全保险(分红型),或是终身寿险(万能型)。只不过保险公司给这些产品巧施了‘易容术’,通过短时间内退保且无需承担任何金额损失,来达到将这些长期保险产品异化成短期产品的目的。”
一味地迎合客户“重投资收益轻风险保障”的消费心理,是这些保险公司避开监管打“擦边球”的初衷。而巧施“易容术”后,这些原本强调风险保障功能的长期险种,俨然变成了价格敏感性产品,即一旦市面上出现预期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这些高现金价值保单便会面临不小的退保压力。
对这类产品的蜂拥,充分暴露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业务结构的失衡格局——期交业务短期化、长期业务短期化、新单业务趸缴化、产品去保障化。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这样的失衡局面甚至在部分寿险公司还有所恶化,这类产品的占比高达80%,甚至近100%。
这类产品所呈现出的“三高”风险——高退保率、高准备金、高资本占用——已在业内达成共识。这类产品不仅可能使保险公司退保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对于公司的准备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公司的资本消耗亦相对较快,产品利润率也远不及传统保障型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