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球IPO转冷 KKR两大转变应对

    2014-05-12 00:45

    每经编辑 杨可瞻    

    每经记者 杨可瞻

    科尔伯格-克拉维斯 (KKR)集团,又被华尔街称为 “门口的野蛮人”,是华尔街最老牌的杠杆收购天王,也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PE)之一。对于刚起步不久的国内众多PE而言,无论是不同业务的配比、退出方式的选择、多元化业务的拓展方向,KKR无疑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收入主要来自投资收益

    总部设立在纽约市的KKR是全球首屈一指的PE机构,截至2013年6月底,其总资产高达83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企业养老基金、社会养老基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等。

    KK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最早以收购、重整企业为主营业务,尤其擅长杠杆收购(LBO)和管理层收购(MBO),在过去30年中,KKR累计完成了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超过2630亿美元。

    根据KKR官网和KKR投资推介材料,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块:私募股权市场、二级市场以及承销/直投市场,其中私募股权市场有四个收入来源,分别是管理费(募集资金的1%~2%)、被投资企业监管费(GP,即普通合伙人80%;LP,即有限合伙人,20%)、交易费(GP80%、LP20%)以及收益分成(收取20%)。

    KKR2013年财报显示,其私募市场业务的管理费用为5.93亿美元,投资收益为7.96亿美元;公开市场业务管理费用为2.9亿美元,投资收益为3752万美元;资本市场部管理费用为1.46亿美元,投资收益9.56亿美元。三项业务管理费用总计10.29亿美元,投资收益总计17.89亿美元,两者占比分别为36%、64%。由此可见,其收入更倚重投资收益。

    退出路径从IPO转向并购

    区别于国内PE普遍通过IPO退出,以KKR为主的海外私募股权企业更多地以并购方式退出,这种退出方式的差异和资本市场的形势相关。

    KKR的投资此前也以IPO退出为主,但在2012年受全球IPO市场不景气影响,并购退出逐渐成为主流选择。根据研究公司CAPITALIQ统计,1986~1989年,KKR的IPO退出占比高达88%,并购退出仅占12%;但到了2012年,其并购退出占比已飙升至87%,IPO退出萎缩至9%,剩余的PE转售比重为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资料发现,2012年,美股已公布的IPO同比下滑36%,等待企业激增15倍,已定价和交易数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40%,当年只有5宗IPO融资超过100亿美元。

    KKR最经典的并购退出案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收购劲霸电池(Duracell)。当时劲霸电池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在经过众多买家长达5个月的角逐后,KKR终于以18亿美元的天价(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得到劲霸,随后劲霸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让35位经理拥有公司9.85%的股权,这大大激发了管理层的积极性。

    收购后的第一年,劲霸现金流猛升50%,此后以每年17%的增速狂飙。在这种情况下,KKR调整了管理层权限,将CEO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升至5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

    1991年5月,即完成收购劲霸3年后,KKR将后者运作上市,IPO价格定为15美元,但KKR并没着急退出,而是通过二次配售股票和分红带来的投资收益,将当年收购劲霸时借来的6亿美元债务偿清。5年后,KKR将劲霸出售给吉列公司,每1股劲霸股票可换1.8股吉列股票,总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基本通过并购完成了退出。

    当然,热衷并购退出的不只是KKR,根据CAPITALIQ的资料,全球前九大PE均为并购基金,包括KKR、黑石(BLACKSTONE)、凯雷、APOLLO等,而全球交易额最大的10宗PE收购均为上市公司私有化,其中最大的一笔是KKR、高盛等8家机构联合收购公用设施网络商TXU,作价44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10宗并购有4家为消费行业企业,体现了PE对高现金流企业的偏好。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外PE最常见的并购退出,其中战略性企业买方占比超过40%,并购-PE转售比重为25%,IPO为14%;从投资时间看,PE持有项目的期限中值为6年,有接近80%的投资周期在10年以内。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KKR的私募股权业务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但其仍保持着极高的内部收益率(IRR),2013年报显示,1976~2013年底其投资期限超过36个月的项目IRR为26%,远超标普500指数11.9%的IRR,以及MSCI全球指数9.3%的IRR。

    新开多项二级市场业务

    除了擅长私募股权投资外,KKR早已将业务扩展到了二级市场和最传统的投行业务——承销上,其中二级市场大部分业务都是从2010年以后开始的,包括夹层投资、另类投资、贷款、股权策略和基金中基金(FOF)等。

    根据KKR官网披露,其公开市场业务由三家公司承载,包括KKR资产管理、PRISMA资本合伙人公司和KKR金融控股,其中KKR资产管理在与企业股权和信贷相关的各个领域进行投资,覆盖杠杆信贷策略、流动多/空股权策略和另类信贷策略,如夹层投资、特别情况投资和直接高级贷款等;PRISMA资本合伙人公司则专注于量化投资,通过多元化的策略、风格及/地域分布,实现各类风险与回报目标。

    KKR有三大私募股权业务也是从2010年后才开展的,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和房地产。KKR表示,多年来,公司不断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针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积极把握投资机遇,提供所需的资本支持;而在房地产业务方面,则为房地产业主、贷款机构和开发商等提供直接购买或融资业务。

    彭博资料显示,在截至去年底的2013财年,KKR的公开市场收入3.3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管理费用的增长;资本市场业务的收入为11亿美元,同比下滑11%;而最拿手的私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3%,至14亿美元,另外私募股权基金贡献了高达68亿美元的收入。

    截至5月6日收盘,KKR股价收报22.49美元,今年以来累计下跌2.2%,这使得公司市值跌至186亿美元,在全球PE上市公司中仅次于黑石(BLACKSTONE)的329亿美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国金佣金宝推广期将结束 20日上调费率至万分之二点五

    下一篇

    重组前亲属短线交易 金丰投资两高管遭立案调查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