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计价模式由国内现行的成本模式改为国际惯用的公允价值模式,银行资本充足率将大幅增加,再融资压力陡降。
“其实,开始买楼的时候也有些犹豫,不过考虑到银行需要与自身品牌相称的办公场所,且金融街的好位置也有限,就拍板买下该商业房产”,某银行前行长曾对记者谈及“购房心得”,“当时确实没想到,才几年时间房价已经翻了数倍,不过由于房子是自用,并未觉得地产升值对银行产生实质性影响”。
记者注意到,在16家上市银行中,绝大多数银行都是以成本作为初始价值,并按照每年折旧3%-5%的速度进行减值,比较激进的会计手法对于部分资产的年折旧率接近20%。而四大行的地产资产的入账方法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其上市之前经历了大规模的财务重组和注资,因此,其部分固定资产是按照重组时的评估值入账。
不过,四大行中除农行外重组已经历数年,即使是当年的评估值也远非目前的市价,且由于其基数巨大,其增值部分也将十分惊人。
史玉柱[微博]曾“隔空喊话”
要求以公允价值入账
对于银行合规“隐匿”的这部分房地产财富,很多投资界大佬其实也是心知肚明。
史玉柱曾在微博中表示,“增加银行资本金,减少募资,还有一方法:各银行拥有大量黄金地段房产,数量大得吓人,都是按当年建造或购买的成本做账的,往往按10年20年30年前的成本入账,入账金额低得变态。如果按国际惯例重新评估,以公允价值入账,银行资本金就会大幅增加,三年不用向股民伸手要钱”。
此外,私募界人士、上海宝银创赢董事长崔军曾经“逼宫”银行,提出将银行房产按公允价值入账,“这样一来,银行的资本金会大幅增加,净资产也会大幅度提升。
对于为什么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成本法入账,一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对记者道破天机——“公允价值的计量,首先要有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其次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再次是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提供者有较高的信任度,而这几方面的要求在国内目前的实践中确实很难达标”,“其实从二手房交易就可以一窥端倪,现在二手房的计税地区指导价与真实成交价往往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是一倍以上的差距,因此所谓的‘阴阳合同’屡禁不止,这反映出市场体系并不完善的一面”。
据其介绍,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达到国际协调的目的,须充分考虑各国环境,故提出了成本和重估价两种计量模式。不过,在该会计师眼中,随着今后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变得越为容易,其可靠性也会加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将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毕竟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国际上也早已越过‘要不要用’公允价值的争论阶段,而主要进入‘如何用’的阶段”。
比较有趣的是,史玉柱还曾在微博中提及,“投资领域常有怪事。一个房地产朋友说,他原计划去拍一块土地。后来发现,在某地上市的某房地产公司,其拥有土地的价值(考虑负债后)摊到每股股价上,买股票比自己去拍地,便宜40%,于是他放弃买地,计划改买股票”。需要说明的是,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并非一个概念,但这个事例恰恰反映了资产的账面值与实际价值的巨大反差。
文章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506/0304190087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