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季度多家银行不良双升 长三角仍是风险高发区

    2014-05-06 00:1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截至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一季报全部出炉。

    昨日 (5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发现,一季度,多家银行呈现出不良“双升”的局面。

    对此,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指出,“主要是由于现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一些企业出现经营或财务上的问题,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现 ‘双升’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行业及长三角地区。

    五大行不良贷款增254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一季报发现,一季度银行不良贷款全部保持增长态势。其中,不良贷款新增368.184亿元,仅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就增加了254.12亿元,较去年全年不良贷款468.31亿元已超出了一半。

    具体而言,在五大行中,中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为803.20亿元,较去年末大增70.49亿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新增数量;农行不良贷款余额919.91亿元,比去年末增加42.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19.33亿元新增额的两倍还多;建行新增55.44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新增额106.46亿元的50%;工行新增68.61亿元,接近去年新增额的三成;仅交行一季度不良贷款较为平稳,新增17.48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他银行中,新增不良贷款数量较多的,有光大银行18.55亿元以及招商银行15.38亿元。

    对于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交通银行在一季报中表示,主要是因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深化背景下,民营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对银行信贷质量影响的集中体现,并非全局性、系统性问题。

    兴业银行也指出,不良贷款的增加主要源于部分客户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或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偿债能力下降。

    不良率多数呈上升趋势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使得周期性恶化在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上直接体现出来,进而在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上呈现上升态势。当然,不良贷款率上升还与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和利率市场化下规模扩张受限有关。”东莞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陈龙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

    银监会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电视电话)会也指出,今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形势较以往更为错综复杂,金融体系内生性的问题也在增多。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部分企业运行困难加剧,资金链趋紧,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另一方面,金融领域非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不断增多,交易对手更多元、违规操作更隐蔽,风险特征更复杂。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重点加强不良贷款、融资平台、房地产、非标债权业务、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管理。

    此外,记者统计发现,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不良率多呈上升趋势,其中不良率超过1%的有四家,农业银行不良率最高,达1.22%,其次是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为1.15%、1.09%和1.02%。

    从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来看,光大银行比上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兴业银行则较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剩余13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去年年末持平或保持较小升幅。

    “光大银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事实上,从各家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情况来看,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受到投资与出口下行的影响最大,自然在不良贷款率上表现最多。”南方一家股份行分析师指出。

    不良贷款集中在东部地区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就上市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地来看,长三角仍是风险高发区;此外,从行业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制造业等行业。

    兴业银行高层近日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指出,“一季度不良贷款,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零售类贷款。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未来一段时间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风险仍是不良比较集中的两个行业。”

    民生银行高层亦指出,“今年不良压力相对较大,在民生银行内部的金融机构中,主要集中在温州、杭州、石家庄、上海、北京这几个区域。温州、杭州、上海等基本上是去年传统不良和逾期增长比较多的地区,不良只是在继续暴露,不良的压力往华北方向传递的趋势相对来讲比较明显。”

    “东部地区长期受益于投资和外贸出口,其吸收的贷款占比也是最大的,当经济处于下行和转型阶段时,企业就更容易受到影响,使得不良率集中出现在东部地区。” 陈龙分析指出。

    刘东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因为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比较大,对于贷款的需求也较大,相应的不良贷款发生也会多些。至于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等行业,主要是因为很多行业出现了局部饱和的现象以及受到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的影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移动支付战火延烧 微博支付将开放功能申请

    下一篇

    成都170号段进入预售 流量免费意在平台连接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