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不良贷款率远超信贷平均水平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客户而言,从银行借出来的钱迟早是要还的,对于银行而言,钱收不回来就成为了坏账,不良率高企将使得贷款损失准备提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如此简单的道理银行显然不会不懂,但长期以来跑马圈地的粗放式扩张使得银行难以迅速控制局面。
今年年初,央行一纸“79号文”,包括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随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瑞通在内的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停止全国范围内接入新商户,而银联商务和广东嘉联则被要求自查。信用卡预授权交易中隐藏的套现空间,被视为此次爆发叫停事件的导火索。
此次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严格监管其实并不突然,不断恶化的信用卡坏账规模,才是让监管层下定决心整肃的原因。有知情人士透露,近些年来,由于各家银行不断的“上规模、冲数据”,导致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猛增,如今看到的1.5%左右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信贷不良贷款率(1%)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产业链末端的小企业,一个老板手中往往有数张大额信用卡,资金周转不来就用其套现,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破产,这些钱全部成为了坏账。
央行公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3年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251.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34亿元,增长71.86%,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37%,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和损失额出现了近几年不曾出现过的整体上升。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多次呼吁,重新调整呆账核销的政策,让银行轻装上阵;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信用卡业务具有金额小、笔数多、持卡人数量庞大且分布分散的特点,在经营上应遵循“大数法则”,采取集中征信、集中审批、集中账务处理、集中监控、集中核销的集约化运营模式。
自今年1月1日起,《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开始实施,在新规中,大部分在2010年修正版中修改的如追索年限等条款没有改变,但增加了检察机关正式立案侦查一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款项可被认定为呆账等内容,这些增项使得银行在处置不良上更加主动。不过,呆账逐一核销这一规定目前仍未改变,每核销一笔呆账,银行都要提供清偿证明、财产追偿证明等手续。对于银行业而言,批量核销的到来或许还需要假以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