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引起社会对供水安全的担忧。
供水水质状况主要与水源地、自来水厂、供水的管网三大部分有关,而水源地污染、自来水厂的处理工艺有待升级、供水管网需要改造等,都在困扰着我国的供水安全。
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供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十年内,突发性污染对水源安全的影响也将可能长期存在。
以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为鉴,反思我国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环境商会)。
不合理工业布局威胁饮水安全
NBD:您怎么看待兰州水污染事件?
环境商会:近年来,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再到兰州自来水苯超标,频频爆发的水安全事件敲响我国饮用水安全的警钟。
据监察部和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约60%不达标。另据环保部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全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可见,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NBD:近年来,频频曝出地表水及地下水受污染的问题,水源地水质污染是否已经对饮水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环境商会: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我国许多地方的水源地先天不足,离高污染类企业只有咫尺之遥。
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4.6万多家重点行业及化学品企业中,12%的企业距离饮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72%的企业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和太湖等重点流域沿岸,50%的企业无事故应急池。以长江为例,沿岸有40多万家化工企业,此外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三大石油化工基地。这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我国的饮用水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兰州水污染与有无外资参股无关
NBD:此次事件涉及了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的一些问题,一些人对水务行业的市场化产生了一些担忧,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环境商会:我国自来水行业资本多元化,有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多方参与。目前看来,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利大于弊。
自2002年开启市场化改革以来,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缓解了长期以来单纯依赖政府投资导致市政公用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也打破了事业单位独家垄断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运营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服务效率。可以说,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显而易见。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削足适履,出现问题应科学理性地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不能盲目归咎于改革。相反,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出现的问题应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总体上看,水务行业引进外资也带来了正面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全球知名水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的商务模式,推进了中国水务行业的发展。就兰州水污染事件而言,跟水务公司有无外资参股并无关联。这些外企在很多国家均有水务项目。我们应对外企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平等,不能因为企业性质而怀疑其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也不能对其监管稍加松懈。相反,政府应对其一视同仁,严加监管。
增加相关指标检测频次
NBD:我国饮用水标准有多达106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水污染事件还是偶有发生,对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护,您有什么建议?
环境商会:通过此次兰州水污染事件,我们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应深入反思,防止其他城市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对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输水管网不过关,饮水安全也难保。各地应切实改变过去 “重厂轻网”的观念,将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放在突出位置。当然,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浩大,投资不菲,并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严加排查。对于那些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特别是与其他工业管网交织在一起,并存在严重隐患的供水管网,应加快更新改造步伐,将安全隐患消弭于未发之时。在即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各地政府应将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列为重点工作,加大投入。
二是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力度。从目前发生的各类水污染事件来看,水源地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原先的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取水口范围,而应把输水管网所经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也作为水源地加以重点保护。由于目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较高,有些所经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其污染物容易通过管网薄弱环节反向渗透到供水管网,形成水质污染。对于这种类型的污染防治,一方面应加快管网更新改造,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管网所经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
三是完善水源地和供水水质的安全检测体系。目前国家制定了水质检测规范性标准,但对于一些特殊地区,比如石油化工企业集中的地区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区域,应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在现有水质检测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对石油类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相关指标的检测频次,力争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把污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