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海艳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杨海艳 发自上海
在牵手六年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福田汽车)和美国动力设备制造商康明斯的合作将步入纵深。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福田汽车和康明斯中国两公司分别了解到,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福田康明斯)生产的大排量发动机将于今年5月正式量产,以后不仅将搭载到福田欧曼重卡上,还将出口海外。
对此,有观点认为,双方合作加强不仅可助力康明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有助于降低福田在重卡发动机领域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实现更好的成本和质量管控。
在重卡企业谋求核心部件“垂直配套”已经成为业内趋势的背景下,以潍柴为代表的发动机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滑。数据显示,潍柴在重卡发动机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010年的40%下降至2013年底的36.2%。
大排量发动机将投产
“福田和康明斯这次合作顺理成章。”一位长期关注重卡行业的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此前双方在小排量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此次合作在设施投入上甚至可以简化到“引入一条生产线即可”,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他表示,“一方面,康明斯可以借此提升在华市场份额,而对福田汽车来说,这一合作也有望解决在与戴姆勒合资过程中,奔驰OM457产品迟迟未能投产的难题,弥补福田在大排量发动机领域的‘空白’。”
“对整车企业来说,核心零部件的缺失不仅意味着话语权的弱势,还有利润的流失。”独立汽车分析师田永秋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较整车,发动机的利润率是其两倍以上。”
福田汽车201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重卡产品的毛利率仅为7.76%。而东风汽车2013年年报显示,旗下东风康明斯发动机的毛利率达到21.28%。
早在2003年,在戴姆勒与一汽解放合资项目谈判失败后,北汽福田便试图寻求与戴姆勒合作,其中一大诉求就是引入奔驰OM457发动机产品。然而,十年后,虽然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在2012年成立,但这款发动机依然未能如愿在合资公司内部投产。
2013年,福田重卡销量同比大增32%,达到11.5万辆,跻身重卡行业第一阵营,与东风、一汽、重汽并列。但在销量提升的同时,发动机产品的缺失成为福田汽车的短板。
从目前来看,不仅上述第一梯队的四家重卡企业都有自己体系内的发动机配套商,处于第二梯队的江淮汽车也早在几年前牵手纳威司达,做好了自产大排量发动机的准备。
“戴姆勒在核心技术上的保守是福田寻求与康明斯合作的直接原因。”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资料显示,目前奔驰在华的旗舰产品Actros所 匹 配 的 发 动 机 为OM510LA和OM502LA系列,而OM457系列产品则被搭载在经济型重卡Axor上。
“北汽福田即将投产的是排量为10.5L和11.8L的两款产品,二者都是基于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研发,不仅能满足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要求,在燃油效率上也较此前产品有更大提升。”康明斯中国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福田与康明斯双方在大排量发动机领域的合作开启,或许会间接带给戴姆勒压力,促使后者引入更为先进的产品。”田永秋认为。
潍柴寻求“突围”
潍柴动力2013年报显示,目前福田戴姆勒汽车为潍柴的第一大客户,去年为潍柴贡献了67.08亿元的订单,占其销售总额的11.5%。“如果失去福田戴姆勒汽车这个客户,潍柴将受到冲击。”田永秋认为。
在车企没有大规模自建发动机厂前,即便没有福田汽车,潍柴依然可以联合其他整车厂消化产能。一位中国重汽内部人士表示,“就像当年失去重汽这一客户,潍柴依然可以通过与福田和一汽合作,来填补市场空缺。”
“这样的手法以后不一定能行得通了。”上述重卡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第一和第二阵营的重卡企业都纷纷自建发动机厂,谋求“垂直配套”。如东风在康明斯之后,与沃尔沃、雷诺在发动机领域展开合作,而江淮也将引入纳威司达的产品。随之引发的是潍柴在配套市场上份额的逐渐下滑。数据显示,2010年,潍柴在重卡发动机配套领域的市场份额为40%,而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下滑至36.2%。
因此,虽然2013年潍柴净利润同比大增19.38%,达到35.71亿元,但是兴业证券分析师李纲领、文升在其研报中称,“下游整车厂自建发动机(公司)的速度加快,公司国内业务将承压。”
“潍柴在重卡发动机配套领域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因为目前国内重卡的主流消费依然集中在4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一位发动机生产企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随着排放标准的趋严以及用户对重卡产品需求的升级,整车企业也在寻求更先进的发动机产品。”
据该人士介绍,在此之前,欧曼系列产品高中低端分别搭载进口奔驰OM457、康明斯以及潍柴系列发动机,然而,近两年来,福田相关人士曾多次与上述企业接触,希望部分采购这些企业的发动机替代原有的潍柴产品。“因此,近年来潍柴也在加快新品的研发,以及对原有产品进行技术提升,试图另辟战场,改变局限于发动机领域带来的生存压力。”
酝酿许久,潍柴于去年涉足乘用车市场,推出“英致”品牌。虽然业内人士一致表示,在目前乘用车市场竞争已经异常激烈的背景下,潍柴 “跨界”进入前景难言乐观。“但对潍柴来说,亦是无奈之举。”田永秋认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