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的提出,为燕郊勾勒出一个安居乐业的新梦想。现实却是,空置率高企的燕郊楼市并未因这个利好而显得太过兴奋,去年末以来的房价滞涨、销售迟缓局面,至今仍未改变。
拥堵:人口压力考验配套设施
如此大的开发体量,能否真正被消化?作为北京重要的卫星城之一,燕郊在疏解人口方面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3月中旬的一次大规模“堵车”事件,正在暴露出这个区域的潜在问题。
从3月15日晚到3月16日晚,燕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堵车”事件:102国道、燕顺路、迎宾路、行宫大街、燕灵路等主要路段均全线瘫痪。由于是周末,3月16日晚,从北京返回燕郊的汽车在102国道上排成了长龙,长时间纹丝不动。
本次堵车的原因系人为造成。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因为对物业费涨价不满,“潮白人家”、“夏威夷北岸”、“纳丹堡”等项目的业主拉起横幅走向马路维权。同时上街维权的,还有“首尔甜城”的业主,因对该项目擅自变更规划表示抗议。
对于长期生活在燕郊的人来说,近年来的生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王伟早在2010年就已入住“夏威夷南岸”小区,当时的购房价格还不到5000元/平方米,比北京低一半。他说,一方面,燕郊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幼儿园、医院、超市都逐渐到位;但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多,燕郊的交通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每天早晚高峰期间,102国道燕郊段都会发生拥堵。
近年来,北京人口外溢现象明显,与燕郊一河之隔的通州区人口增加,京通快速路拥堵已成常态。由此,经102国道和通燕高速进入北京的通道大受影响,时间成本的增加使燕郊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并影响到燕郊楼市的消化。
王伟表示,每到晚上,他所入住的小区中,约有一半房屋处于“黑灯”状态。他表示,这种情况在燕郊新建小区中是普遍现象,老小区入住率稍高。但随着纳税或社保期限的延长,一些获得购房资格的人已开始向北京搬迁。
本报记者深入不少小区调查发现,很多在3、4年前交房的小区,目前还有大量的毛坯房存在。还有部分从未入住过的简装房屋处于出售状态,但销售情况不佳。
事实上,不少燕郊当地的开发商,在从事一手房开发的同时,还兼营二手房销售的业务。兴达二手房经纪机构的一名经纪人表示,由于其项目的很多业主属于投资客,因此公司可以代为进行“资产管理”。
政策:利好爽约频变噱头
在北京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看来,燕郊楼市正在陷入尴尬的滞销状态。一方面,投资需求占比较大,市场空置率高;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已使燕郊难以承担现有人口压力。
据了解,当前燕郊共有超过50万人口,其中30万为“居住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北漂一族。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燕郊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睡城”。
周磊便是“睡城”的一员,他使用北京的手机号,工作和生活重心都在北京。每天乘坐930或813路公交车到大望路去上班,下午再乘车回燕郊,算上排队等车的时间,每天的交通成本达到4个小时。“个中辛苦,难以言说”。
最初,每天经过京冀交界的潮白河时,周磊的手机总会收到短信“欢迎来到河北”、“欢迎回到北京”。后来,河北移动不再发送提示短信,只有回到北京时,他还能收到“欢迎回到北京”的信息。“燕郊不想拿自己当外人,北京却想划清界限。”周磊半开玩笑地说。
这种关系几乎颇能诠释两地的心态。据悉,有关燕郊的各种利好信息,总是从河北省传出,最终以北京的辟谣或不回应而告终。这种不确定的利好也导致燕郊楼市不断震荡。
2008年,受益于北京奥运会带来的“燕郊将划归北京”的说法,燕郊楼市迎来大量购房者,房价也大幅上涨。但此后,该消息不了了之,燕郊房价又因过度透支而迅速回落。2009年,北京到燕郊城铁规划获批的消息再度传出,燕郊楼市一度升温,但同样在无法证实之后沉寂。
此后数年间,燕郊楼市曾经历过多次震荡,直到去年上半年,燕郊房价攀升至12000元/平方米的水平,此后便再难进一步攀升。
张大伟表示,燕郊楼市多年来受到各种利好消息刺激,如统一区号、统一区划、城铁联通等。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正在建设的密涿支线外,无一利好变成现实。正因如此,使得燕郊楼市在震荡中逐渐产生疲态。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实质性利好落地之前,燕郊楼市恐难有起色。
他还表示,燕郊楼市走向与北京有着很大的正相关性,在北京楼市陷入滞涨之时,燕郊市场恐难有起色。他还透露,与北京个别项目的低开类似,近期燕郊已有部分楼盘出现降价。
对策:重新定位规划产业
大量“候鸟”的存在,导致房地产成为燕郊的主要产业。据悉,除了位于燕郊开发区东外环路的华润雪花啤酒厂外,整个开发区以房地产企业为主。燕郊的建筑、房地产销售、二手房经纪等细分行业,不仅吸纳了除“候鸟”外的大部分就业人口,也成为开发区的主要收入来源。
专家认为,与很多中小城市一样,“房地产经济”成为燕郊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相比,似乎并不吻合。
据悉,在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初,燕郊曾花费不少精力,力图从北京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但该项工作进展缓慢。与此同时,考虑到环保问题,燕郊传统的建材业已接近“歇业”。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独大”与“产业空心化”才是燕郊真正的“痛”。这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燕郊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利于燕郊承接北京的外溢产业。
事实上,与这座“睡城”中的很多老居民一样,王伟已较为习惯燕郊的生活,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他希望能够在燕郊就业。同时,还希望燕郊有足够的医疗、教育资源,来放心安置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对产业空心的填补,实现人口的安置和稳定,将是燕郊问题的主要解决之道,也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吻合。不仅如此,对于京郊的其他城市,以及大量房地产供应过剩的中小城市来说,这都是解决房地产乃至经济问题的一把重要“钥匙”。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京城的行政壁垒外,在整个京津冀版图内,燕郊始终未能找准自身定位,这也成为产业接续的障碍。“如果只是北京的协助,而不能实现同步发展,就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只能继续作为‘睡城’。”张大伟说。
对于燕郊的产业定位,有专家表示,可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污染少的产业,但合适与否仍需论证。
即便如此,对于供应过剩的燕郊楼市来说,要想真正复苏尚需时日。张大伟表示,与北京周边很多城市一样,燕郊楼市库存量大,消化能力不足,即使利好消息真正落地,楼市也难以恢复至常态。且需要警惕的是,短期炒作并不利于这些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原文链接: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01/1202357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