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需要为稳增长营造一个适度的货币环境,通过利率市场化,放开金融业的准入限制,使资金朝最有利于国家结构调整的方向流动
■本报记者傅苏颖
最新公布的3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继续出现下滑,并创出8个月新低,进一步印证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转化为实际趋势,引发市场对政府出台宏观微调政策来稳增长的预期。
那么,稳增长需要一个怎样的货币政策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及时拨付预算资金。这是时隔多日之后,“稳增长”被再次重点写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报。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增长需要一个比较适当的货币环境。历史证明,货币总量偏多,增长率提速过快,会导致通胀以及经济结构的扭曲。同样,货币总量偏少,也会使经济出现问题,因此,需要为稳增长营造一个适度的货币环境。解决了货币“量”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解决货币配置合理性的问题,通过利率市场化,放开金融业的准入限制,使得货币资金朝着最有利于国家结构调整的方向流动。
财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剑峰对记者表示,今年经济增长下限以及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率已经明确,其中,就业率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目前来看,就业率仍然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此外,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与去年的水平相当,同样比较稳定。总体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未来将总体为促内需、调结构服务,结构方面,近期的地产贷款增速出现下降,信贷投放更多的会向服务业和轻工业倾斜,货币政策仍然会以稳中趋紧为主。
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一般情况下,为了实现稳增长,防止经济进一步下行,政策上都会有所放松。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此时的货币政策与以往的增发货币以及宽松的财政政策会有所不同,相对过去会更加精准发力,投向没有后遗症的投资项目上。
在郭田勇看来,在货币政策目标确定后,公开市场操作将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渠道之一。
随着我国金融的不断对外开放,外来资本对我国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随着美国逐步退出QE政策以及我国人民币汇率短期出现的波动使得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开始增强,短期资本外逃的压力犹存。对此,如何做好对外来资本的监管,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建议,通过托宾税等方式,构筑资本开放的金融防护网。
同时,监管层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未来我国将重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最新表态,今明两年央行将重点推进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方面将有“实质性”的进展。
郭田勇表示,未来应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并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存款,以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鲁政委提醒,未来的金融改革,长期来说,对经济的稳定是完全有利的,但一项改革的推出难免会出现反复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对银行业造成冲击,使得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企业的融资成本短期内无法下降。但这些都是短期现象,且风险总体可控。“我们应该坚定并稳步的推进改革,这是每项改革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