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山寨风”劲吹 可穿戴行业急躁前行

    2014-03-17 01:21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业军 发自广州    

    每经记者 张业军 发自广州

    可穿戴设备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消费电子领域的一股新潮流。在巨大商机的引诱下,已略显疲相的山寨厂商们闻风而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0年可穿戴设备概念刚兴起时,进入这一领域的山寨厂商屈指可数,到了2012年,深圳华强北商城的智能手表山寨厂商已有近20家,而在2013年,有名可查的山寨厂商已近百家。

    据美国信息咨询HIS发布的穿戴式科技白皮书预计,2016年可穿戴式设备将达到3900万~1.7亿部的出货量。业内多家市场调查机构的研判结果也展示了这一市场的诱人前景。由此迅速引发了“山寨复兴”之势。

    然而,因可穿戴产品与手机产品差异性较大,山寨厂商供应链不成熟,产品“残缺不堪”所引发的问题,也致使可穿戴产品成了时下的投诉热点之一。

    可穿戴版的“小米试验”/

    “坑爹的手表,再也不买了。”广州某酒店的职员王伟(化名)在微信朋友圈里诉苦,声称原本应在2013年11月11日发货的土曼手表,春节过后才拿到货,且质量与描述严重不符。

    据王伟介绍,土曼在只有设计图,尚未明确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和成本的情况下,就在微信圈进行预订,提前数月预收货款,后续的设计、生产根本没谱,自2013年9月22日下单,到官方所称的“已经定于2013年11月11日发布T-Watch工程机”,许多用户的产品至今没有到位。

    据记者了解,2013年8月,由硬件极客汪伟创办的土曼科技开始对外宣传智能手表T-Watch,并按照小米手机的营销模式--网上预订进行自我营销。在正式开始预定前,公司通过微信及各种社交平台宣传其产品的独到设计与性能,一度形成了号称十万量级的粉丝群体。

    然而,自订购开始后,土曼科技却一再出现了拖延发货的情况,并在首批发货的产品中,将工程样品发给买家,产品也未达到宣传中所描述的工艺与性能。

    针对上述情况,土曼科技市场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可穿戴设备产品的生产过程较难控制,80%产品都出现了这种状况。我们目前已经努力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在春节后开始大量发货,并会对之前的客户进行补偿。”

    至于出现实到的产品与样机不符等情况,对方并未做进一步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时下火热的可穿戴行业,类似土曼手表的事件并非孤例,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由于许多山寨产品厂商的进入,市面上很多可穿戴设备正引发新一轮的消费投诉潮。

    山寨产品来势汹汹/

    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上,各大佬正跃跃欲试,除备受关注的谷歌眼镜外,跟随者络绎不绝。索尼的智能手表于2013年4月份在中国上市,盛大果壳电子的智能手表、深圳映趣科技inwatch在同年6月发布。许多厂商认为,可穿戴式设备将是智能手机后的下一波“硬件端”创新浪潮。

    美国信息咨询HIS发布了一份穿戴式科技白皮书,该公司预计2016年可穿戴式设备将达到3900万~1.7亿部的出货量。

    面对如此可观的市场前景,山寨厂商也磨刀霍霍。深圳映趣科技CEO王小彬透露,以智能手机为例,品牌厂商为数并不多,但山寨厂商却可以在深圳找到上千家。目前这些山寨厂商对可穿戴式设备的硬件解决方案已经有所准备,只要大牌厂商进入市场他们就会进行山寨。

    按照IHS的白皮书所述,可穿戴式设备应当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可长期穿戴,二是智能化。换句话说,可穿戴式设备必须是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并能够带来增强用户体验的效果。这种设备需要有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并且起码具有一个低水平的独立处理能力。

    来自深圳某消费电子研究机构的吴先生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可穿戴设备行业是 “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做出能用产品的没几家。

    吴先生透露,深圳今年新进入智能穿戴的厂商,保守估计大约有250家。“预计在今年4月份,活跃在深圳华强北的山寨厂商,会推出100多款智能手表,这东西很容易设计出来,倒是生产反而还不太好办。”

    在淘宝网搜索可穿戴,结果呈现1900余条不重复商家,搜索智能手表,返回结果8500余条,这些手表多数集成了所有智能手表的标准配置,能打电话、可以聊QQ,配有蓝牙、音乐播放等功能,价格却不过几百元。记者在淘宝网看到,某款售价185元的智能手表,交易200多单,近期评价已经超过1300条。

    记者注意到,这些智能手表的卖家多数来自深圳,其所销售的手表虽然打着原装正品字样,但多数均为不知名小品牌。

    可穿戴产品的山寨隐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广州岗顶数码街时发现,一些店家销售的智能手表,看起来都和普通手表无异,不过表盘可变成手机桌面,有通话、短信等各种功能。但是,这些智能手表操作起来较困难,触摸屏要连按多次才会起反应,拨通一个号码花近一分钟的时间。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不过是将手机做成了手表的外形而已 ,成本低,使用性能并不稳定可靠。”上述吴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三无智能手表,都是一些小工厂或者小作坊生产出来的,其成本不足百元,质量无法保障。

    据了解,在深圳,目前山寨厂商进入手环、手表的最多,生产蓝牙防丢器的也较多,但这些其实是老套的产品,比如防丢器就是一个GPS改头换面,一些是以前没有做起来的产品再次设计生产,很多进入者是原先手机厂商里的方案设计商。

    “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山寨厂商,大部分都是做硬件出身的,他们不做整机,不做品牌,至于售后根本不管。”吴先生介绍,一些方案商的模式就是,搞一台设备的方案,然后出售给一些集团公司去做,很多产品不到100元就做出来,还谈什么用户体验。

    而除了在手表、手环领域,这种山寨现象成为产品质量隐患,在一些健康产品领域,更多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市场混乱。

    艾媒CEO张毅表示,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的好奇心理,抢先推出低劣产品,这些产品其实没有任何创新,并且极容易出现售后问题。此外,“现在一部分流行的可穿戴设备,有个普遍的功能,叫计步器,但其实80%的计步器是不准的。而至于测试血压、血糖等人体生物化学指标的功能,几乎大部分产品的功能根本就不行,数据完全不准确。”

    有业内人士指出,可穿戴行业的前景蓝图得到公认,但正规的生态链还未形成之际,中国市场上的山寨风却已先行而动,势必会对这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下一篇

    赴美生子灰色产业链调查:多环节无人监管准妈妈利益难保障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