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春燕 发自北京
国家补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先不做答,文章的开始,先听几个与此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刚开始国家为了扶持这个行业的发展给予了补贴政策,大概是依照比如大巴车做到多少个位子、多少长度等,达到类似这样的指标就分别补贴多少钱,其中有40万的标准也有20万的补贴标准,很多企业一哄而上就比照40万或者20万的补贴标准去生产这两款车,结果,这两款车后到最后还是在市场上“看不见了”,因为市场并不接纳这两款车,老百姓也不喜欢。
第二个故事关于造船业,刚开始还是国家针对东部河网密集地带的造船工业的扶持,标准是按照船的吨位来补贴油钱,结果导致很多人热衷于去造船,一哄而上造出了很多大吨位的船,造成的结果是渔民弄到船之后也很少去打渔了,就是靠弄船拿补贴。此项补贴的初衷其实是想补贴渔民,从而把渔业搞好,但是后来产生的效果却是造船业的大量过剩。
还有一个故事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我国的科研体系改革。在此前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会给一些科研院所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他们出的一些研究成果、专利等却鲜见真正产业化,都放在了电脑里、抽屉里。造成的结果是,虽然国家花了很多钱,但是我国知识产权相比国外还是落后,后来国家针对科研体系进行改革,改成了贴息贷款,也即搞研发的自己去贷款,然后国家贴利息,改革之后,近几年我国的企业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也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
上述三个关于国家补贴的故事,是笔者在两会期间采访全民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的时候听到的。前两个故事说明,补贴不对很容易造成过剩或并不被市场所接收,也往往违背政策初衷,而第三个故事则让我们看到,计划经济时代政策支持型的补贴体系在改进之后是可以起到好效果的。
关于补贴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张天任深有感触,如今做到业内龙头地位的天能集团,主业便是电动车电池行业,而电动车行业在起步之时还是被国家政策所压制的行业。在采访中,张天任坦言,国家对于新能源行业的补贴,在民营企业看来是感觉很不舒服的一件事情,“就是认为你的国家补贴,包括针对企业而言,凡是要拿补贴的产业都是不太可能持续的。”
政策性补贴或许并非产能过剩的主力因素,但是很多“看起来很美”的行业几乎都陷入了政府一补贴就过剩的怪圈,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以风电、太阳能行业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因为受政策所宠,这些产业在前些年受尽政策优待,因为技术条件等不足以支撑成本,就只能依赖补贴发展。但是,依靠补贴而发展起来的风电、太阳能行业内生自我“造血”能力的缺失,成为近十年来新能源行业的症结,如今,类似的风电、光伏等行业依旧没有摆脱靠吃补贴、靠政策扶持的“花瓶命运”,与传统能源相比依旧平价竞争。
张天任认为,依靠国家政策来发展的产业风险会很大,依靠国家政策来生存的产业同样也是不可持续的,而针对民营企业而言,持续发展一定要依靠内生动力,要顺应市场发展。
那么,国家补贴到底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企业发展初期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成本高企,没有补贴如何参与市场竞争?
“补贴也是杠杆,但是也会坏事情,会让你依赖思想太严重。”张天任称,“补贴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在进行补贴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面,一定要是引导式的‘四两拨千斤’式的补贴。”
回到风电、太阳能上来,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今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制订、完善并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全额保障性收购等管理办法,逐步降低风电成本,力争2020年前实现与火电平价”;同时要“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分布式光伏商业模式,逐步降低发电成本,力争2020年光伏发电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
这番话意味着,未来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将降至于传统能源一样的水平,到那时才能彻底告别依赖政府补贴“过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