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每经记者实地探访煤城阜新,了解其转型现状,以期为其他老工业城市提供转型参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杰 辽宁阜新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王杰 辽宁阜新摄影报道
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阜新海州煤矿电镐奋力挖煤的形象,跃然入目,它也同时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辉煌。60多年来,阜新市累计为国家生产原煤7亿多吨,发电2500多亿千瓦时。
然而,过度开采,使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转型成为阜新的必然选择。2001年12月,国务院确定阜新市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从此,阜新开始了转型的艰难探索。
但由于起步晚,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阜新的转型困难重重。
2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这座以煤闻名的城市,了解其转型现状,以期为其他老工业城市提供转型参考。
和众多老工业城市一样,一旦资源枯竭,丧失支柱产业,将面临迅速衰落的境地,阜新也是如此。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阜新重点企业阜矿集团的主力矿井中有23对矿井相继关闭停产,2000年,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2.9万产业工人相继下岗,占职工总数的28.8%,19.8万城市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下,占城市人口的25%。
阜新市经济转型办公室(以下简称经转办)提供的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中,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
阜新市经转办副主任王铁军自我解嘲道,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2%,就约等于零增长。
对此,阜新更迫切需要发展替代产业,目前,阜新已确立了十大产业集群,包括煤化工、液压、氟化工、皮革、板材家居、农产品、新型材料、玛瑙等。
不过,在阜新的转型过程中,产业定位不明确,一些产业不强不精,产业更换频繁等质疑不断出现。以阜新最初确定的现代农业为例,该产业存在“富民不富市”的尴尬,对地方经济推动并不大。但实际上,这背后是阜新巨大的社会保障压力。“我们必须先解决大批矿工的吃饭问题”,王铁军说。
据阜新经转办提供的 《阜新市经济转型情况汇报》显示,因下岗职工问题,阜新社保资金缺口不断增加,由于东北地区老企业多,退休职工人数相对较多,收缴上来的养老保险金不足以支付退休金。到2012年底,阜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缺口18亿元,2013年还将增加9.6亿元。
矿工的出路
2月23日,周日。地处辽西北的阜新市,依然寒冷。
早上不到9点钟,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门口,就已聚集了上百名求职人员。求职者的年龄多在45岁~60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些求职者多为下岗、退休人员,其中大部分曾是矿工。
54岁的老贺是求职大军中的一员,1979年曾在海州露天煤矿参加工作,是一名煤矿线路工。2005年,海州露天煤矿正式宣告破产后,老贺被返聘到原单位。
老贺告诉记者,2014年1月1日,因矿源枯竭,54、55、56周岁三个年龄段的职工在新年初,被通知在家休息,每月拿1280元的补助。
“除去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一月也就剩800块钱。”老贺表示,幸运的是,老贺还剩两年半的时间就退休了,届时可以领取退休金。
与老贺相比,下岗矿工老李的境遇更加艰难。2004年,在五龙煤矿工作的老李买断工龄得到2万多元后,就开始奔波。
矿工技术的单一性,让“老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容易陷入被动,阜新当地大量下岗矿工,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
实际上,解决下岗矿工的生存问题是阜新市转型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
2001年12月,在经过3个月的调研和确定转型方案的基础上,国务院确定阜新市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从此,阜新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的艰难探索。
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阜新市考察工作时指出,阜新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安排好职工基本生活,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解决煤炭资源枯竭矿区职工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至此,现代农业成为阜新转型后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王铁军看来,该产业可以解决民生的燃眉之急,让失业人群先活下去。
王铁军介绍,阜新市人均6亩耕地,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安排工人就业,自我解决温饱的问题。
据2013年7月发布的 《阜新市转型工作情况》中提到,全市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超过131家,龙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了生猪、乳业、花生等16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安置就业2.5万人,带动30.6万户农民从事基地建设。
然而,王铁军认为,现代农业难以强市,对财政贡献不大,只能成为稳定当时形势的缓冲器。
此外,王铁军称,目前阜新农业发展的困惑是,农产品季节性太强,东北只有一季,收割后马上就要加工,而此时企业一旦生产不了,如何储存才能让农产品保鲜,进而再生产,这需要解决。而且农产品产业链不可能无限做大,存在运输半径的问题。
转型产业“由一增三”
因此,即便是煤炭资源日渐枯竭,能源仍是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
王铁军告诉记者,阜矿集团是阜新经济转型的主力军,有负责“掩护”阜新转型的作用。也就是说,阜新的煤可以有节制地开采,等其他产业起来了,这就是“掩护转型”。
稳煤强电之路也在为阜新转型争取时间。
为了保持巩固煤电产业的优势,阜新市对五龙、清河门、海州立井进行技术改造,加大对阜新煤田深部勘探力度;利用破产矿区的技术、设备到内蒙古白音华开发建设新矿山。
王铁军认为,去内蒙古开矿,同时也转移了一部分人群的就业。
此外,阜新还实施了发电公司“上大压小”技改项目,新建了金山煤矸石热电厂。依托风能资源的优势,阜新市引进了华能、华润、大唐、中国风电等企业建设风力发电场。
目前来看,阜新多元化经济中的农业、能源业、液压与铸造业占全市经济总量近八成。
液压产业是阜新市原始产业经济,在煤炭枯竭后,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
资料显示,阜新液压产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阜新液压件厂曾一度位居国内液压行业三甲之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等诸多矛盾日益凸显,曾经的液压龙头企业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产品市场占有率急速萎缩,由纳税大户变成了亏损负债大户,“阜新液压”几近销声匿迹。
王铁军表示,阜新液压件厂一个最大的贡献是把这些技术人员散落到阜新来,很多的副厂长、副总、销售人员等,如今都自己开厂,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大小有几百家。
2009年阜新市政府把液压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2011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正式命名阜新液压产业基地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阜新市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液压产业,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阜新市液压气动协会常务副会长、阜新市经信委副主任张玉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液压产业其实包括液压业与装备制造业,中期目标的产能是500亿元,千亿是个长远目标。
多元化发展求生存
除了发展原有能源外,阜新市也在煤化工上谋求出路。
在阜新当地官员的眼中,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的上马,将会为阜新的经济带来大的增量。2007年开建的巴新铁路,使阜新成为煤炭集散地,也为大唐投资做了铺垫。
据了解,大唐国际总投资245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于2010年正式核准并开工建设,这是阜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也被写进了《2014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
阜新将围绕煤制气天然过程中产生的焦油、粗酚、石脑油、硫磺等副产品开发一批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
不过,煤制气项目曾被学者质疑是污染项目。对此,王铁军认为,煤制气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是硫化物和粉尘,粉尘好治理。硫化物主要靠回收、脱硫,生产硫酸。
这一项目之所以落户阜新,在王铁军看来,原因之一是交通的便利。他告诉记者,蒙东的褐煤热点低,正适合做煤制气。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到阜新的价格也不超过百元,阜新的煤由于热量的不同,价格是蒙东褐煤的几倍,也算是互惠互利。
不过,煤制气项目并不能给阜新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该产业更多需要专业人才。
王铁军说,由于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气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所以税收都交到阜新市。预计每年利税会缴纳5亿~6亿元,“对阜新将来会起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2014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煤化工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液压产业实现450亿元,氟化工、皮革、板材家居产业力争达到100亿元,铸造产业实现140亿元,农产品、新型材料、玛瑙产业实现30%以上增长。
液压产业遇瓶颈
不过,阜新转型后,在替代产业的发展上依然面临不小的难题。以液压产业为例,在阜新走访的几天中,记者曾三次来到国家液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开发区内略显空荡,偶尔有几辆车从开发区开发大道上驶过,同时记者发现,至少有十家以上企业无人上班。
除了上下班的高峰期,这里鲜见行人。据当地人表示,这些没有生产的工厂,有些是因为业务量小,延迟开工。即使在记者走访当天的下班高峰期,从此地发车的8路公交车,包括记者本人,仅12名乘客。
一家铸造厂的工人告诉记者,厂里已拖欠工资数月,大年二十九,仅发了1000元的过节费。
王铁军对此并没有回避,其称:“有些工厂没建成,有些则建完了效益不太好,整个大的环境不好。”
但一位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工人表示,两年前,每到中午吃饭时间,这里人潮汹涌,很是热闹,从此地发车的8路公交也总是满员。
王铁军分析,中小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差,在市场上跟着大企业走,在低谷的时间也比大企业长。阜新液压的特点就是遍地开花,“它缺乏整合和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阜新市液压气动协会秘书长张瑞杰认为,“目前阜新液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而液压产品的升级速度较快,企业稍慢一点,就会被甩下。”
她说,“如果产品不行,市场马上就被占领,企业面临的是市场萎缩;另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和人家有差距,回款就可能不及时,造成企业运转比较困难。”
对此,阜新液压业在技术上寻求突破。2011年,浙江大学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阜新市开发区签订了共建 “阜新-浙江大学液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协议。
此外,对于一些工厂尚处于闲置状态,一位不愿具名的退休职工向记者透露,有些企业就是想通过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骗取贷款,挪作他用。
王铁军也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5、6年前出现过,短期内不排除这种说法,但现在不达到投资要求,是无法办理土地证的。
对于阜新液压的未来,王铁军说,下一步分工会越来越细、机械化越来越强,企业不会再大规模地增加,但总投资、产值、销售收入肯定要增加,企业会越来越集中。
阜新转型期不少于20年
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冯贵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阜新市经济规模不大,2013年地区产值62亿元,在全省最低,原因之一是阜新市仅辖一县;二是产值基数小,“近五年经济发展速度基本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1~2个百分点,实属来之不易。”
在王铁军看来,阜新的转型期不能少于20年。因为从经济规律、经济发展的角度,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告诉记者,对资源枯竭城市要区别对待,阜新作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客观地讲,其转型起步较晚,难度更大。
他认为,对于阜新来说,民生肯定放在第一位,然后再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布局。由于资源枯竭,从煤炭做文章的余地不大,只能根据城市本身的特征,培育自己的产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原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的转型试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是非常正常的。中国研究转型城市很长时间,但始终没有把思路理开,更多考虑的是就地发展。
他认为,矿业城市,能源枯竭后,生存的基础条件改变了,这是根本原因,需要用更宽阔的眼光、更广的方位,来考虑资源配置,即人口流动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劳动力配置,优化人口能源布局。出外打工是第一步,人口压力会相应减轻,而一部分打工者留在打工地,也促成城市人口的转移。
牛凤瑞分析,还有一种方式是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转型,也就是朝产业链的上下端延伸。替代产业的发展,需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地域分工进行。
他进一步分析,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是两个概念,城市转型是城市定位,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转型,则需通过区域分工,选择比较有优势的产业,来进行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杨开忠告诉记者,不同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转型方案,把自身的转型跟国内外机会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国内外环境中所带来的机遇,要富有创意、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融进体制机制,任何转型都是有收益,同时也有成本和风险,要有舍得放弃和敢于冒风险的精神。同时,城市转型需要国家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和支持。
记者手记
阜新:矿竭后的自我救赎
每经记者 王杰 发自北京
在阜新市的简介上,矿藏储量中,“煤的储量较大,资源储量达10亿多吨”被单独提及。
然而,到达阜新后,几乎所有当地人都对这种曾经引以为傲的矿产只剩下一种看法,“煤已经被挖空了。”
这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城市,早在十几年前,就因过度开采而迅速衰退。
如今,煤炭遗留给这个城市的更多是失落——大批的失业矿工,以及过度开采留下的生态疤痕。
在海州露天矿现场,雾蒙蒙的天空下是一个有阶梯的巨型煤坑,两辆黄色的铲车正在工作,白色、黑色的烟雾不时从坑里冒出。放眼望去,甚至看不到煤坑的边际。
站在栏杆边,仍能闻到淡淡的煤烟味,一位当地的妇女催促着孩子,“污染多大啊,赶紧走”。
75岁的郭大爷,每天都要来此逛上一圈,看着海州矿静静地待上十几分钟。1959年时,郭大爷来到海州矿,开了13年的电镐。
据郭大爷回忆,他曾经开着134号电镐在一年半内搬掉半个山头。对比昔日的辉煌,这位老人略感悲凉地说,海州矿已经没有煤了,工人就得退休、下岗,不能创造价值了。
在阜新的采访中,无论是下岗矿工,抑或地方官员,都对这个城市的前途,既有焦虑又带着殷切的希望。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有专家将其分为“春蚕型”和“蝌蚪型”两种。“春蚕型”的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需要整体搬迁;而“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蜕变成青蛙,只要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城市也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而阜新转型的最大难题,在于资源已接近枯竭才开始有效行动。目前,如何完善产业转型,如何积极自救,仍是阜新正在努力的方向。
在矿山公园里,象征荣誉和昌盛的99号电镐定格在公园中央,向南前行约200米,“海州矿精神永存”的纪念碑正记录着这个城市新的起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