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案件发酵,显示中国市场经济转向法治轨道刻不容缓。以法律为准绳处理这些案件,显示市场向法治转变的努力。建立法治经济,立足中国土壤,有三条原则不应被突破。
每经编辑 叶檀
每经评论员 叶檀
近期一系列案件发酵,显示中国市场经济转向法治轨道刻不容缓。法无禁止即可为,以法律为准绳处理这些案件,显示市场向法治转变的努力。建立法治经济,立足中国土壤,有三条原则不应被突破。
首先,政府之手不应该介入企业微观运作,而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市场自身作用,优胜劣汰。扭曲市场激励机制,才是经济结构失衡的祸首。权力之手过度介入经济周期、微观运作,可能导致游戏规则被破坏、市场失衡。因此,减少审批正当时。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流传久远的谬误包括,中国居民消费率过低,必须抑制投资提升消费。内需包括消费与投资两部分,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多少比例是合适的。这是市场的自主选择,如果投资可以获得高回报,各类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资本回报率下降到难以弥补企业成本,明智的企业会大量退出市场,市场存货得以出清。
就怕不该伸的手,扭曲市场信号。低效率的大型企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贷款,而地方的电解铝利税大户,在微利甚至无利的情况下依然获得生存空间。某些企业的存在,使其他企业的生存不再是管理与盈利之战,而是说服政府给予优惠政策之战。
消费领域同样无需太过操心。消费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由未来的预期收入与预期支出决定,消费者会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做出基本的预判。我国的消费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根据西南财大甘犁课题组以及王小鲁先生的估算,中国财富差距十分惊人,导致消费能力惊人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消费被低估。根据张军、朱天先生的研究,由于服务业普遍不开票,现金交易在普通消费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居民消费被纳入公司消费以避税,高收入群体支出统计不完善,导致中国消费被低估10%到12%。这意味着,中国消费没有低到离谱的状态。
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由市场主体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不管是盈利还是失败。每个企业、每个消费者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主体,在游戏规则相对公平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哪怕是失败。
其次,建立底线原则,这是此次反腐的重要作用。
市场草创时期,不可能有非常成熟的规则,只能实行底线监管。一些人受到制裁,不在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而是他们利用这种特殊身份,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坐享高额租金。
底线监管原则可以用到所有行业,股票市场是利益输送禁区,资本货币市场是垄断息差,矿业市场是资产评估中存在猫腻的利益输送,要害就是有没有利用特殊身份敛财。
再次,要强调的是,建立法治社会是所有人遵守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法治社会的反面绝不是民粹主义,而是绝大多数人的能力得到展示的活跃社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强调,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公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游戏规则,一旦同意制定,就必须共同遵守。从这个角度说,除非出现明显欺诈,因降价砸售楼处、未纳税而要求享受高保障,都突破了市场的边界,也溢出了法治的框架。责任权力对等,市场选择愿赌服输。
中国市场经济必须向法无禁止即为可行的方向变迁,向尊重企业与个人的独立意志的方向变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