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宝安控股“贝氏” 新材料产业再落一子 特种钢行业替代市场潜力巨大

    2014-03-06 01:11

    继石墨烯、玻璃钢之后,中国宝安(000009,SZ)在新材料领域的布局依然没有结束。2013年底,有投资者在贴吧曝出中国宝安集团控股了四川江油贝得力贝钢公司。几乎与此同时,网上流传一份“贝得力召回老员工启事”书,这份800字的召回启事书写到:“2013年贝钢技术突飞猛进,得到国家贝钢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可、得到各级专家的认可、得到顶级客户的认可,投资、技术、市场拓展前景一片光明,已启动全面提升产能。”启事书同时充满温情地希望“那些迫于自身、家庭或环境的各种原因中途离开的员工回来享受贝钢取得的成就”。

    启事书显示贝得力公司迎来的转折点对应的是不是指中国宝安集团入股?贝得力公司又为何会获得中国宝安集团的青睐?贝得力公司对外宣称的核心技术贝钢又是何方神圣?

    贝氏重新起航

    资料显示,贝得力位于江油河南工业园内,投资建设有6000吨年产量的细晶贝钢管件生产线,常年为国内外大型重工企业配套供应细晶贝钢水泥泵车管件、叶片、海洋挖掘刀齿,以及高端定制的耐磨配件。

    在贝得力公司所在地,映入眼帘的是三座一字排开的厂房,其中一座厂房内工人多在制作以及打磨模具,另外两座厂房内则堆放了一定数量成型的钢制铸件。在厂区内,贝得力公司的董事长胡万谦介绍,中国宝安集团确实在去年底控股了贝得力公司,并更名为四川贝氏新材料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贝氏),而其也是集团派驻贝氏的新任董事长,现任的总经理余忠友是贝氏原股东及创始人。

    经了解,中国宝安集团于去年投资近4000万元获得贝氏超过64%的股份,剩余股份则由原贝得力股东以及技术人员持有。

    贝氏高管介绍,厂区内的三个厂房是公司目前的生产车间,主要产品包括混凝土泵车的输送管以及搅拌叶,并有矿山中可用的双头铲齿以及港口疏浚采砂船使用的刀头。

    余忠友表示,其涉足贝钢领域已经有20年之久,几经波折,直到去年才使贝钢产品突破技术瓶颈,具备了从理论向产业化推广的充分条件,也是投资机构敢于出资的重要条件。也正是迎来了这个转折点,贝氏管理层决定召回老员工。

    “由于技术问题,贝氏之前一直不具备扩张产能的条件,后期成型阶段的制造还是采用的传统工艺,而新的生产线在中国宝安集团入股之后已经开始运作马上就要上线开工。”余忠友颇为自信的表示,如果过几年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厂区将成为贝氏业绩的见证。

    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成倍提升

    据了解,贝氏公司几年来已经为中联重科(000157,SZ)提供5000多吨约30万件贝钢铸件,2010年至2013年分别为中联重科数千台混凝土泵车提供零部件。其中,中联重科混凝土泵车的搅拌叶片以及北方地区的混凝土输送管采用的是贝钢产品。

    究竟是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中联重科舍弃了传统的锰铁钢转而投向贝钢这一尚未被广泛应用的产品,贝钢的神奇之处又究竟在哪里?

    余忠友表示,贝钢突破产品技术瓶颈后,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从已规模化投放市场的混凝土泵车管件、叶片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在比传统产品性能有了成倍提升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运行成本,这也是贝氏贝钢产品能在市场立稳定根的原因。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贝钢叶片目前市场价格比传统搅拌叶片便宜近四分之一,但由于韧性、抗冲击值以及硬度等指标大幅领先现有材料,贝钢叶片的使用寿命却是传统叶片的三倍。

    至于贝钢,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贝茵发现,在一定情况下有一种特殊的显微组织出现,具有这种组织的钢,既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又有优良的可塑性和韧性,命名为贝氏体。

    国内对于贝钢的研究则成型于7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教授方鸿生、郑燕康发明了锰-硼系贝氏体钢,可实现低成本生产,被称为“鸿康钢”。但是近40年来,我国数十家企业前赴后继开发贝钢产品,绝大多数都没实现规模化生产,半途而废,原因则是贝氏体的形成条件苛刻,生产工艺难以把握。

    贝氏的技术正是脱胎于清华贝钢体系,而且公司目前仍与清华有着紧密的技术联系,如今公司是唯一能够批量、产业化生产贝钢铸件的企业。

    据悉,作为贝氏的采购商中联重科混凝土泵车多年来大量采用四川贝氏公司贝钢管件及叶片。

    值得注意的是,贝钢同时还意味着节能环保。首先,贝钢的90%以上的原材料是废旧钢铁,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大大节约了铁矿石资源,同时借助于贝钢技术使得再生资源得以深加工循环利用;其次,相比于传统钢铁其含有的其他金属占比较小,以混凝土输送管为例,其原有的锰钢包含了13%的锰,这就意味着如果传统1吨高锰钢里就有200公斤锰铁,贝钢则只用了2.3%的锰,这就节约了80%多的锰铁;搅拌叶片则是以铬铁为原材料,其含有28%的铬,1吨叶片就要400公斤的铬铁,而现在贝钢可以对其100%替代,原料上的节省则同时意味着金属冶炼中大量电力的节约。

    将做高附加值的设备供应商

    众所周知,自2012年底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受制于经济周期趋于低迷,这从贝氏对中联重科的供货也可以窥得一二。此时此刻决定切入市场的贝氏能否超脱于经济周期以外?

    数据显示,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特钢产量在粗钢总产量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世界平均在15%~20%左右,其中日本为18.9%,德国25.3%,欧盟16.4%,瑞典最高,达到45%以上,而我国该比例远远落后,只有5%~10%的水平。

    而以15%的保守比例估计,我国特钢产品产量应该达到9000万吨以上,相对于目前3000万吨的水平还有2倍的市场容量。

    这也就意味着贝氏所面临的市场容量足够大并处于上升通道。

    “接下来一方面我们会丰富为中联重科的产品供应,并进一步向采矿、电力、海洋工程等行业拓展。”余忠友表示,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企业,一方面公司的铸件产品是耗材,未来依然会带来持续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替代作用,贝钢可以拓展的行业潜力无限大。因此,公司受工程机械行业周期影响较小。

    贝钢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将放在何处?余忠友认为,自2009年给中联重科供货以来公司积累了一定经验,2013年贝钢技术突破一个关键技术以后,目前的工作重心更多的将放在市场开拓以及专业化管理和生产上。

    余忠友表示,目前贝氏已经与国内一家采矿场以及天津航道局建立联系并进行了技术上的沟通,其中航道局的重要设备正是采砂船,而其核心部件则是刀头,通过去年一年的产品开发,贝氏的产品性能已经远超国内同类产品,达到了德国的先进水平;矿山方面则专注于双头铲齿的供应,目前该项产品国内多为进口,价格昂贵,而接触的那家矿山一个月的采购量就可能达到200吨。

    此外,以贝钢技术为基础开发更多适应市场的铸件则只是贝氏未来3年左右的战略重心,对于3年之后公司有着一份更为宏大的计划。

    “我们将开发出一系列能发挥贝钢优势性能的装备,把自己变成一个大的组装车间,我们把市场还有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轻资产进行运营。”余忠友称,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清华的专家给贝氏的定位是国内重大装备贝钢基础件产业化,未来公司将向更高附加值的设备供应商方向发展。

    正如余忠友所说,突破技术难关的贝氏面临着大发展时期,引入战略投资成为必然。

    “过去我们更类似于游击队性质,现在我们希望引进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和财务体系使得自己成为拥有强劲战斗力的正规军。”余忠友解释到为何选择中国宝安集团时表示,相比较其他投资机构,中国宝安集团则是将贝钢当做一项事业来做。

    据悉,除去出任贝氏董事长的胡万谦以外,中国宝安集团同时派驻了以财务、销售、战略、企管等人才为主体的团队。

    “相信在中国宝安集团派驻人员为贝氏做好布局,设计好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为公司做好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公司将像一把尖刀一样切入市场。”余忠友最后颇有信心地说道。 (文/海龙)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川南城际铁路公司有望3月底挂牌 股东暂为地方国资

    下一篇

    中粮海外扩张提速 控股荷兰同行抢食进口粮份额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