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直接动了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向来阻力大;而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改革后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回潮”现象。
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一些地方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
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的问题,国有资产如何卖得合理,改革程序不够公开、拍卖流程不够完善,个别地方的“应付式改革”亟待纠偏补漏。
公车拍卖屡见豪华车
被称为国企“公车第一拍”的大型拍卖会前不久在四川五粮液集团举行。343辆公车拍卖、2500元封顶补贴、1700多名买家参与竞拍……除少量流拍外,最终成交324台,成交额高达3003万元。根据最新消息,五粮液集团第二轮公车拍卖也将在本月底启动。
马年新春刚过,新一轮机关公车拍卖又成社会热点。沈阳市大东区公车改革的121辆公车首次拍卖,百余辆公车底价集中在数千元到两三万元。信息披露不充分,车辆无人整理“卖相”差,车辆勘验只做表面文章,让很多有意向的人望而却步。
记者发现,车改拍卖中,暴露的问题值得关注。
几乎各地公车改革的“盖子”一掀开,就会呈现触目惊心的庞大数字和豪华车型。譬如进行公车拍卖的五粮液集团,一家企业一次拍卖公车就达300多辆,而且还有两辆豪华悍马,浪费之大令人咋舌。而沈阳一个区的公车拍卖中,类似起拍价达68万元的进口豪华越野车也浪费惊人。
今年初以来,是一些地方公车拍卖的集中处置期,公车处置拍卖收入为公车消费“明显减负”。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的拍卖也暴露出了问题。如有 的区县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有的起拍价定得太低,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是不对社会公开,有暗箱操作的嫌疑;还有的缺少相关服务,不仅竞购者 不能试乘试驾,有的就在外日晒雨淋,轮胎瘪了无人管,导致市民想买不敢买,实际上是变相国有资产损失……
公车改革不是应付上级、糊弄群众的“作秀”。华东师大教授余南平说:“从私下处置,到目前逐步公开拍卖,现在一些车改已经进了一大步,但一些服务应该改进,对处置公车,怎样既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又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有关部门应出台规定,尤其不能贱卖。”
公车司机成批辞职
最近,一些地方因为公车改革启动,一些公车司机已经出现成批辞职的现象,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纵深推进的标志。
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不下200万辆,国有企业的车辆更无法计算,每年车轮滚滚中流失的公款数以千亿计。公车改革直接动了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向来阻力大;而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改革后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回潮”现象。
从现有改革来看,为减少改革的阻力,多地都会配合发放车贴才能推进。与国内一些进行车改的地区做法类似,温州车改正县实职每月最高补贴3100 元,杭州正局职位车补每月2600元,宁波市正局职位每月补3000元,广州天河区正局职位每月2800元……这些车贴的标准,抵得上当地职工大半月工 资,是否存在变相增加干部福利之嫌。
随着近年来公众监督兴起,一些公车违规、特权问题往往通过群众举报曝光。“公车使用的内部监督透明性差,公众参与度低,作用不明显。”华东师大教授余南平表示,治理特权车亟须形成稳定、常态的外部监督机制,公车悬挂“公车统一标识”或许是较好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