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传媒股投资,老王这顿饭局上的朋友们各个有话要说——“看电影买股票,我看也不靠谱”;“谁能想到大导范儿十足的冯导会落马,没对准观众口味呢”
[“中国大妈”的真实心态]
马年正月,“中国大妈”又开始争相购买金饰。
“早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下午买对龙凤金镯,过情人节的送情人,过元宵节的送家人,过周五的送自己。”正月十五恰逢双节,豫园老街的金饰商铺门庭若市,即使已到晚上9点,专柜前依然人头攒动。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聚会时,总少不了几个“大妈”,或大谈特谈投资心得;或摆出一副专家架势,预测国际金价的走势。
不过,谈起“中国大妈”这个词,还得从去年4月说起。
彼时国际黄金价格经历震撼暴跌,一支以中国中年女性为主的抄底者强势进入。有报道称,这些将金店围得水泄不通的 “中国大妈”们,短短十几天消费千亿元,抢购了超300公斤黄金。从此,国际金融市场多了一个名词叫“中国大妈”。
继“大妈”的汉语拼音“Dama”登上《华尔街日报》而举世闻名之后,一则关于“Dama”有望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近期再次引发国际热议。
她们抢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她们占据了比特币贵宾用户40%的份额,一掷千金颇有些“土豪”的气魄;金价暴跌,她们待宰羔羊般被套牢的郁闷,又令人叹息。
外界对于“中国大妈”的评论纷繁多样,褒贬不一,她们被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甚至被塑造成一个强势甚至强悍的、喜欢扎堆儿跟风、有些非理性的特殊群体。
而今年正月的餐桌上,一个个真实的“中国大妈”得以还原。
“去年,我投资近20万元买了10根50克的金条。当时我心里想着,金价已经够低了,日后肯定能够涨起来。虽然媒体都说我们被套在半山腰了,但10年后,黄金肯定不是这个价钱,所以暂时亏损我也不着急。”
以程女士为代表的投资派认为,物价不断上涨,纸币存在银行里越发不值钱,不如将闲钱买做黄金,以求保值抗通胀。
“你看看,最近黄金不是涨得挺好吗,我估摸着站上1300美元不是问题。”程女士对记者说。
第二类是兴趣派。在她们心中,黄金自古以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吉祥如意的寓意。
“佩戴金饰既为博好兆头,也为美观。恰逢黄金处于低位,不如买对金镯,购个小金马,让自己乐一乐、美一美。”王大妈是坚定的黄金爱好者,闲暇时总会去豫园商城逛一逛,看看当季黄金的新品,满足自己的黄金情结。
“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没法像买衣服那般买黄金,可是看着漂亮的金饰,心里是相当喜欢啊。正好碰上去年黄金价低,我便下手买了一些,就连女儿的嫁妆我都提前给她备好了。”王大妈满脸笑容。
在餐桌上听到王大妈的言论,一旁的好友蒋大婶也兴奋起来:“正是看着你们这帮老友都在买黄金,元宵节我也凑个热闹,买了两三条金饰品。你看,我手上戴着的这条就是那会儿买的。”
蒋大婶正属于第三种类型,即跟风派,抱着“你买我也买,赶个热潮不吃亏”的心态。
敢想敢干、热情冲动的“中国大妈”,出现在今天的经济生活里,其实折射出另一种真相——当前的中国消费者不差钱,差的是投资出口。如今中国居民个人储蓄余额已高达41万亿元,可见中国潜在的巨大投资需求。
也许,“中国大妈”本无意与华尔街精英一决高下,支撑大妈对黄金不懈追求的,不全是升值诱惑,而主要是安全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