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莉
伴随经济结构转型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日益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企业用工需求与务工者技能供给的不对称格局日益突出,用工成本不断抬升,中国制造行业面临传统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现实。
针对当下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配比变化,机构人士认为,当下就业数据显示,尽管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放缓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但80后人群就业高峰仍是保证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同时,中国或利用“工程师红利”大力发展机器人行业,“人口质量红利”或逐步显现。
劳动力结构性“错配”
随着宏观经济目标从经济增速调整为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生态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受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压力的影响,代工制造等传统行业出现“用工荒”现象将长期存在。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过去几年,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带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失业率近年来有所上升。首先,技能错配增加了青年劳动力的失业率;其次,青年自愿失业的比例上升;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而中老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青年相对困难,增加了农村的隐性失业。
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在教育水平上的错配,体现在求人倍率数据上。2007年以来,初中以下、职高技校和大学学历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出现了明显分化。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中专、职高、技校的劳动力求人倍率在1.3倍以上,对于初中以下的低技能劳动力求人倍率在1.1倍以上,而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求人倍率则跌至0.8以下。
在业内人士看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用工荒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深圳三和人力资源公司许琴指出,在基础制造行业,中端企业的技术工人岗位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由于岗位细分明显,蓝领工人的技术能力往往和企业岗位需求出现错配,尤其是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青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状明显。许琴建议,政府应该针对这批行业的中端技术人才加强业务培训、奖励和扶持政策,为企业技术升级输入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人口红利尚未消失
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出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以廉价劳动力为代表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多困难因素。但就业市场的相关数据显示,人口红利完全消失仍需一段时间。
从人口端看,80后、90后青壮劳动力加入就业大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驱动力。海通证券(600837)报告指出,当下80后高峰期人口进入青壮年,在利用上述人口高峰值的空间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上再拿出一部分空间,就是所谓的计划市场的制度红利;二是发挥出跟国外相比的比较优势,就是所谓的国内国际的比较优势;三是发挥出跟过去比的比较优势,即所谓的流程再造效率提升。
受产业结构转型影响,“人口质量红利”正在兴起。以“工程师红利”为代表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充分释放。中信建投报告指出,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升级是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关键。从制造业方面看,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将依靠“工程师红利”,让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