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六家基金公司迎本命年 非公业务有望焕发第二春

    2014-01-27 00:3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双 徐皓 发自成都、上海    

    每经记者 宋双 徐皓 发自成都、上海

    十二年前的马年,正是按照市场化机制设立基金公司的元年,而基金公司的设立也随之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一年,有包括银河基金、泰达宏利基金、国投瑞银基金、万家基金、金鹰基金、招商基金在内的6家新公司成立。十二年中,它们历经起伏;十二年后,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尽相同,却有5家规模都属于300亿元左右或以下的中小型基金公司。马年即将到来,这6家基金公司也将迎来自己的本命年,其发展历程如何?《每日经济新闻》一一为您梳理。

    招商基金:新业务全面开花/

    十二年来,招商基金的发展仍快马加鞭。而颇有些“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是,近年招商基金公募资产规模发展停滞不前,传统的权益类投资也缺少亮点,非公募业务却在急速扩张。而全球跨境套利交易平台的搭建、微信用户直接开户的实现,也显示了招商基金在新业务版图上的拓展野心。

    招商基金于2002年12月27日批准成立。十二年中,它也经历了从内地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到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巨大转变。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成为现任两大股东。

    成立仅两年时,招商基金公募资产规模便突破百亿元。2005年、2006年在100亿~220亿元徘徊。2007的大牛市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也堪称发展的“黄金时代”,招商基金正是把握住这一发展良机,实现规模环比超三倍增长,公募资产规模一举超过500亿元。不过,2007年之后的漫漫熊市使得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普遍陷入瓶颈,招商基金也不例外,尽管产品线建设日趋全面,但始终不能避免规模的低迷。Wind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和2009年招商基金公募资产总规模降至300亿~400亿元,2012年才重返500亿元;截至2013年年末,招商基金公募总资产为542.02亿元。

    与此同时,权益类投资也逐渐成为招商基金 “软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招商系股票型基金自成立以来的表现,除招商优质成长2006年杀进股票型基金前十之外,之后其股基排名均远离第一集团。以近三年来看,2011年其表现最好的股基招商中小盘排名仅第125/224位,2012年表现最好的招商优质成长排名第128/229位,2013年表现最好的招商中小盘排名第110/336位。

    就在公募规模与业绩同时陷入“瓶颈”之时,2012年招商基金十周年之际,总经理许小松曾表示,“我们锐意在投研团队、产品设计及市场营销三方面进行持续的改进与革新——推出α追踪器以追求更持久、更稳定、更优秀的投资回报;加强产品研发,及时推出符合投资人理财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的新产品;全面开展专业化营销和服务,在合适的时机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

    在此思路之下,非公募业务即成为招商基金近两年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招商银行实现绝对控股之后,其非公募业务更是大有所为。招商基金先后已经成立两家全资子公司,分别为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招商资产管理 (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基金业协会公布的基金公司经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招商基金非公募业务已达到293.26亿元,接近当年公募业务规模的一半之多,在当年73家基金公司中排名高居第十位,超越其公募资产规模排名。

    未来招商基金或继续将非公募业务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其通过QDII专户形式创新跨境投资模式,将与有跨境投资需求的私募合作,通过招商基金的全球投资交易平台实现阳光化。在互联网金融大战中,微信用户直接开户也由招商基金首先实现。

    国投瑞银:“创新”光环渐褪/

    近年来,国投瑞银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期:资深高管、投研人员离去后削弱了公司的元气;最近两年的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也无所作为,昔日创新先锋的光芒不再。

    国投瑞银的前身是2002年6月由河北证券、国信证券等五家公司成立的中融基金公司,该公司成立后经历多次股权变更,2005年6月瑞银集团以49%的持股比例入驻,中融基金公司也由原来的中资基金公司变更为由瑞银集团和国投信托共同持股的合资基金公司。

    股权结构理顺后,2006年国投瑞银通过市场化招聘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尚健,此时又适逢A股市场进入牛市开端,国投瑞银加速了产品开发和发行,由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尚健是金融学博士,先后在监管机构、上交所和基金公司有过工作经验。曾在华安基金和银华基金分管过产品开发的尚健,对于基金产品本身重视程度极高。2007年7月,国投瑞银发行了国内的第一只创新型分级基金——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基金,2009年又发行境内首只创新分级指数基金国投瑞银瑞和沪深300。

    “对于分级基金,尚健可以称得上专家,对海外相关产品、文献进行过大量研究”,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两只基金在当时的行业背景下具有开创性意义,也为国投瑞银赢得“创新”的美名。不过,国投瑞银却并未成为分级基金的最大受益者。后来者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出分级更清晰、简化,工具性更强的分级产品,并迅速在二级市场受到追捧。而国投瑞银除了2012年对瑞福分级进行转型外,没有对分级产品进行进一步开发。

    即便如此,在尚健执掌国投瑞银的几年中,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从行业排名靠后提升至中上游水平,最高达到400亿元,进入2011年后,基本保持在350亿元上下。在同业公司产品发行大干快上之时,国投瑞银仍保持不疾不徐的姿态。

    在理财债基当道的2012年,一向以“创新者”姿态立身的国投瑞银并未迅速跟进。据悉,尚健组织了公司员工对此类产品进行仔细研究,最终认为理财基金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品,未来发展潜力有限,因此决定放弃。而这一决策也意味着,在近两年固定收益类产品爆炸性增长时,国投瑞银资产管理规模难以放量增长。

    2012年末,尚健辞别国投瑞银,由公司副总经理刘纯亮接任总经理一职。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席卷基金业,国投瑞银仍旧没有声响,往昔创新先锋的光环正慢慢褪去。与此同时,基金行业正处于新旧势力较量引发的激烈变化之中,2013年末,国投瑞银资产管理规模下滑至310亿元,较前一年末下降了53亿元,行业排名也有所下滑。

    2013年,国投瑞银还面临多位资深基金经理的离职带来的潜在影响:朱红裕、徐炜哲、孟亮等先后辞职,其中朱红裕投奔了尚健创业设立的弘尚资产。投研老将离散后的国投瑞银2013年整体业绩不佳,且较2012年排名出现明显滑坡,成立满一年的6只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中,3只年度收益位于后1/4,两只位于后1/2。2012年年终排名分别高居第3和第4的国投瑞银稳健增长和国投瑞银新兴产业也风光不再。

    金鹰基金:非公募业务突围/

    将“经营财富、永不止步”作为企业使命的金鹰基金,成立于2002年。作为一家“元老”基金公司,金鹰基金旗下曾不乏金鹰中小盘这样的代表性产品,但其资产规模却相当有限。

    成立的最初四年,金鹰基金规模危机便已突显。Wind数据显示,2003年和2004年金鹰总规模均为7亿元左右,2005年降至5.88亿元,2004年更是低至1.75亿元。2007年的黄金时代使得金鹰基金公募资产总规模增至22.79亿元;而直到2012年,其资产规模才突破百亿元,2013年底降至90亿元。

    “长不大”的烦恼,使得金鹰基金也将突破口瞄准非公募业务。2011年12月,金鹰基金取得专户业务资格;2012年7月,其子公司金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成立。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金鹰基金非公募业务规模仅为3亿元左右,但2013年年底,其已宣布突破100亿元,扩张堪称神速。

    金鹰基金专户部投资总监张伟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金鹰基金非公募业务主要分两块,一是传统的场内专户业务,一是子公司管理的场外投资业务。就专户投资来说,金鹰基金的发展思路是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稳健成长。金鹰基金传统优势在于权益类投资,善于挖掘中小盘成长型企业,专户业务的权益类投资依然依托公司整体投研平台,建立更为严格的专户投资体系,在研究、投资、交易、风控核心环节进行职责定位和分工,形成符合绝对收益要求的投资体系,树立金鹰基金稳健成长的品牌。同时积极拓展衍生品投资,通过衍生品金融工具的运用,为投资者对冲市场风险,提供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

    相比其他中小型基金公司,金鹰基金旗下权益类投资一度不乏亮点,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非金鹰中小盘莫属。作为一只偏股基金,其业绩的爆发反而是从2008年大熊市开始,当年表现抗跌,净值增长率仅次于华夏大盘,位列第三;2009年,排名第19位;2010年更是重新杀回前十,排名第9。不过,近三年来,金鹰中小盘略显疲态,多数时间业绩处于中游。以此看来,如果金鹰基金想要通过权益类投资带动公募及非公募业务的双向发展,还需继续努力。

    从产品线建设来看,目前金鹰基金旗下除了QDII、短期理财基金尚未涉足之外,其余产品种类已经完备,股票基金数量最多,为5只。在非公募业务的带动之下,金鹰基金有望甩掉规模烦恼,大步前进。

    万家基金:固收投研拼天下/

    从最初的天同基金到如今的万家基金,相比其他基金公司来说,万家基金这十二年过得很不平静。

    股东两次破产、公司更名、股权多次转让,很少有基金公司的发展之路如万家基金一般坎坷。万家基金成立于2002年8月23日,原名天同基金,最早股权结构为天同证券、上海久事公司和湖南湘泉集团分别持有60%、20%、20%股权。2006年,天同证券与湘泉集团相继破产,齐鲁证券和深中航在2007年底分别买下其所持万家基金股权,天同基金也更名为万家基金。因当时内资基金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不能超过49%红线制约,2009年8月,齐鲁证券向山东国投转让万家基金11%的股权。转让完成后,万家股东及持股比例变更为齐鲁证券49%、上海久事20%、深中航20%、山东国投11%。2012年,万家股权再次生变,上海久事、深中航将所持股权尽数转让给新疆国际实业股份,至此万家基金股权结构为齐鲁证券49%、新疆国际实业股份40%、山东国资控股11%。

    伴随股权频频生变的,还有基金公司高管的调整,不稳定的团队也对其发展不利:直到2007年,万家基金规模才突破100亿元,2012年突破200亿元;非公募业务的发展也较为缓慢,截至2012年年底为8.03亿元。

    其中,货币基金万家货币成为规模“主力”,超过70亿份的规模在万家基金旗下形成“一基独大”的局面。吸引资金进入的主要原因,便是万家基金多年的“独门武器”——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有效投资。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万家货币A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排名A类货币基金第1位、第2位、第1位,业绩出色性、稳定性均十分惊人。

    不过“偏科”也使得万家基金产品线建设参差不齐,其主要精力仍在固定收益类产品,对于权益类产品建设进展缓慢,投研无太大亮点,目前旗下也尚无QDII产品。

    2013年,其子公司的获批或许会为万家基金带来转机。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首家由公募基金和第三方专业理财机构联合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是首家有员工参股的子公司。该公司将开展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对冲投资等传统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融资类、股权债权投资等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依托母公司发展实力,固定收益类投资管理也将是该公司业务拓展的重点。或许再到下一个本命年,万家基金将坐稳固收领域的专家地位。

    银河基金:权益成名规模成殇/

    成立即将满十二载的银河基金,是一家颇为让人“看不懂”的公司:它一方面在权益类产品上屡创佳绩,近年来综合投资能力排名跻身行业中上游;另一方面,它却面临新基金发行不利被迫延期,资产管理规模长不大的尴尬。随着明星基金经理品牌的建立以及与腾讯开展战略合作的契机,银河基金能否实现蜕变?

    2002年6月成立的银河基金是证监会按照市场化机制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基金公司,也是证监会扩大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申请人范围后,第一家由证券公司和多家非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设立的基金公司。虽然如此,银河基金仍被认为是国企气息浓厚的一家公司。

    在股权更迭频繁的基金行业,银河基金是少有的股权结构一直保持稳定的公司。5家股东包括持股50%的大股东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平均各持有12.5%股权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股权结构相对稳定,但十二年来银河基金整体规模仍停留在中下水平。截至2013年12月31日,银河基金管理基金资产净值为214.32亿元,管理基金资产净值排名为可统计范围内的78家基金公司中第37位。

    与其不起眼的规模相比,银河基金近年来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业绩却相当靓眼。在《每日经济新闻》评选的“2013年公募基金权益类资管榜”中,银河基金高居第二名。旗下7只权益类产品的净值增长率全部在前1/2;有5只产品净值增长率均在30%以上,排在前1/4。其中由基金经理成胜管理的银河主题策略股票是2013年的股基季军,全年收益率达73.51%。

    值得注意的是,银河基金的业绩并非突然冒尖,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对基金公司股票主动管理能力的评价显示,2010年和2011年,银河基金在60家基金公司排名第5和第6;在业绩最不尽如人意的2012年,也在6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35位。这样的成绩,对于不少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也实属不易。

    如今银河基金注重打造基金经理成胜的品牌,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密集宣传。成胜可算是银河基金一手培养出来的基金经理,2007年5月加入银河基金后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0年9月起开始正式从事基金管理。这位年轻的基金经理能否持续保持优秀业绩,公司机制能否留住人才,则是银河基金如今面临的课题。

    尽管主动权益类品种才是银河基金的拳头产品,但在互联网金融席卷行业的浪潮下,银河基金也不甘人后推出货币基金的相关业务。近期又与腾讯合作推出了“定投宝”,以腾讯网和济安金信公司合作开发的中证腾安价值100指数为投资标的。傍上互联网大鳄后,银河基金能否实现规模突破,值得关注。

    泰达宏利:重心转移发力固收/

    泰达宏利基金也许是更名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了,成立以来的十二年中经历数次股权变更。这家侧重权益类投资公司的规模发展也经历起起伏伏,2014年以来,它开始尝试在固定收益方向和互联网金融中寻找突破。

    2002年7月,湘财证券、山东鑫源控股、大庆石油管理局和新疆证券共同发起成立了湘财合丰基金公司。一年后,湘财合丰率先引进外资机构,成为国内首家合资基金公司,荷兰银行接手33%的股权,公司亦更名湘财荷银。此后,山东鑫源退出,湘财证券成为持股67%的控股股东。但一年半后就将其股份转让,其中北方国际信托受让51%,余下的16%由荷银亚洲接替,公司改名为泰达荷银。2010年经过波折的股权转让,荷兰亚银将其持有的49%股权转让宏利(香港),基金公司再次改名为泰达宏利。至此,泰达宏利股权问题暂告一段落。

    与许多早年成立的基金公司相似,泰达宏利此前产品线较单一,主要以主动型权益类产品为重,在2006年、2007年的牛市中,泰达宏利凭借部分基金优秀的业绩,规模突飞猛进,一举接近400亿元。不过随后市场的跌宕,使得繁荣难以为继,泰达宏利又经历了规模的大幅缩水和持续波动。

    2013年年初,泰达宏利原总经理缪钧伟离任,由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刘青山接任。刘青山意图改变泰达宏利依靠股票市场看天吃饭的局面,提升固定收益的比重。

    开始战略调整的泰达宏利加大了固定收益部门的投入,并在2013年一连发行了5只债券型基金,债券类资产管理规模一举上升到139亿元,已接近主动型股票基金184亿元的规模。

    与此同时,泰达宏利尝试利用淘宝等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据业内人士称,首批上线淘宝的基金公司网店中,泰达宏利是投入较大的一家,不仅专门发行了一只互联网基金,还花费不菲进行网店维护和推广。

    虽然2013年泰达宏利终于打破多年僵局实现规模突破,但在基金公司一哄而上拥抱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亦非易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十八只本命年基金产品大检阅

    下一篇

    海印股份8亿元定增获批 涉房企业再融资首开闸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