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和华尔街的这场战争貌似输赢已定,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大妈还在前赴后继,一波接一波地抄底。
“老外撞大妈”不应贴那么多标签
一件鸡毛小事炒得这么大,说明有太多人习惯于抽象、宏大地去解读一些事件,而缺少就事论事的思维和心态。对这起并不复杂的事件,既没有必要贴上“老人摔倒讹人”的标签,也不值得贴上“中”“外”的标签,赋予其过于拔高的象征意义。如何让小事小了,才真正考验我们这个社会的心理成熟度。
最初曝光此事的那名拍照者,就带着标签化思维“制造”了新闻,没有认真核实,就得出了“疑遭讹诈”的结论。一些媒体转发时,更是不问细节,直接断定属于讹诈。剧情反转之后,不可谓不尴尬。于喧嚣的网络空间中,媒体从业者更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头脑冷静,尊重新闻事实,如此方能将真实的信息呈现给公众,也才能有助于社会去除浮躁的虚火。
“大妈”有能力损害中国人形象么?
要说“大妈”真的有能力“损害中国人形象”是个笑话,“大妈”是与世界黄金价格和华尔街捆绑一起成为热词的,中国普通妇女有能力参与世界经济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标志,但无需用感情色彩去描摹过程,更无需用认同西方的“标签化”,中国人不需要再像百年前的先人那样,看着别人的眼色做事情,淡定的心情应该来自内心的强大,中国人做不到淡定,也只能说明距离真正的强大还很远。
“大妈”担不起失落的社会信任
一组“老外北京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并被一些媒体转载,就这样,“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新鲜出炉,舆论供给与当下的舆论需求一拍即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舆论需求和舆论供给?答案或许是,潜意识中我们需要为社会信任危机寻找理由。当一个老人在街头倒地不起,所有的人面面相觑,都不敢上前搀扶,这是社会信任沦落的一种表现。但请记住,这只是一种表现而已。因为人们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并不只是发生在摔倒的老人和围观的陌生人之间,还发生在更广泛的人群和阶层之间,比如厂商和消费者、官员和民众、医生和患者等等。接二连三曝光的“大妈”或老人摔倒“疑似讹诈”事件,不仅为围观者的不搀扶找到了理由,而且也为背后的社会信任缺失找到了理由。为此,人们不惜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大妈”这个词语,来寻找更多的证据。当“大妈”被放在公共道德的平台上接受批判,个人名誉权是否受到伤害,却并不怎么被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