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4展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雾霾下中国如何出口突围

    2013-12-29 22:57

    即将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外贸的表情会怎样?

    2013年欧美经济体持续复苏,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好的正面影响。然而情况仍不容乐观。

    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尤其是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2014年中国外贸如何突围?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改革方向,为未来外贸框定了一个从内在肌理革新和破局的良机。

    结构性调整会带来一定的转型阵痛进而影响出口,但中国外贸长期向好可期。

    十年发展

    2013年中国或超美国成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今年前11个月,中国外贸总值达3.77万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7.7%。根据月平均贸易额能达3000亿美元以上估算,今年中国贸易额很有可能将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今年4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日内瓦总部公布了2012年各成员的贸易量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总额为38670亿美元,排名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12年美国全年货物贸易总额为38824亿美元。

    去年,中国平均每天的贸易额约为106亿美元,与美国相差的150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一天半的贸易额。

    规模从小到大

    加入WTO的10年,中国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据海关统计,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从6207.7亿美元增至36418.6亿美元,年均增长21.7%,是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约9%增速的两倍多。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4.7%逐年上升至2012年的11.1%,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4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

    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说,这10年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 “十五”期间,二是“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他认为,这期间,由于外部市场宽松,我国外贸进入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全球经济处于相对活跃和稳定增长的阶段,外部市场的扩张抵消了投资回报率递减的现象。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并构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

    而“十五”之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霍建国认为,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出口环境趋紧,国内成本压力上升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反过来促进了我国出口质量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总体来看,通过这10年的发展,不仅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也使得过去我国过度依赖欧美等主要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霍建国说。

    此外,经过这10年的发展,出口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能力以及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已涌现了一批具有跨国公司特征的、同时经营进出口兼具海外投资的大型企业,这其中包括民营企业集团。

    政策不断调整

    这10年,我国的外贸政策也进入了调整阶段。

    加入WTO之初,随着出口的迅速发展,出口退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新的财政负担。2004年1月1日实行新出口退税政策,采取了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外贸环境急剧恶化。为稳定出口,我国从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连续7次大规模上调纺织服装、机电、钢材、化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从2010年7月15日起,我国又进一步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料、农药、医药、化工产品、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的出口退税,共涉及商品品种406个,促进了外贸的转型升级进程。

    但这一年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又使得中国出口面临危机。因为欧盟自2004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以及《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两项重要文件。

    从出口信贷政策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全面取消了出口补贴政策,加大了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此外,为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高风险地区的贸易开展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并降低了企业在外汇和市场波动中的风险。

    这10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汇率形成机制也出现了变化。2010年6月19日,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区间由0.5%扩大至1%,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促进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

    “中国外贸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外资的作用,外资企业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50%,有1/3的加工贸易支撑着整个外贸市场的格局。稳定外贸增长同稳定外资增长关系密切。”霍建国说。

    在WTO框架下,为推进内外资的统一国民待遇,自2011年开始,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内资企业完全一致。

    霍建国说,从利用外资的环境和举措来看,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有相当大的余地,我国在未来继续扩大开放的领域和空间显得尤为关键。

    贸易伙伴起起落落

    这10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又随着2010年中国谈成了第一个双边自贸区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也出现了变化。

    自1992年至2003年,日本连续12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3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但日本的龙头地位在2004年年被欧盟赶超。2004年~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2009年美国次级贷危机之前,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的7年间,外贸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排名前四位的贸易伙伴基本稳定,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

    2009上半年,美国重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前7月,欧盟与中国贸易额达3060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一直到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

    这其中发生最突出变化的是东盟。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从2009年到2012年,东盟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出口前瞻

    新兴经济体订单波动未了 2014外贸回升面临挑战

    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商务部发布的2013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认为,2014年中国外贸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仍面临压力和挑战。

    报告认为,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发达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再平衡”,其经济复苏中伴随着削减贸易赤字,进口增速疲弱,对全球进口的拉动作用趋弱,导致中国巩固发达市场难度加大。

    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出口订单在前期短暂回暖后,近期再度出现反复,其中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订单波动较大。

    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2013年以来又有24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3%。这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部分出口订单流失,部分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日出口低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下降。2013年前8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4%和5.1%、对日本出口下降0.6%,均低于整体出口增速。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的46.8%,比2012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下滑;占日本市场份额的66.4%,下滑1.7个百分点;占欧盟市场份额(1月~6月)的42.4%,下滑1.9个百分点。同时,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正逐步增强,正在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2013年以来,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日、欧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8、1.6和0.2个百分点。

    而中国新能源、新兴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增长较快,但一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3年前三季度,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63起,同比增长10.5%;美国对中国的电子、通讯、机械等出口产品发起337知识产权调查15起,占其同期立案数量的1/4以上,涉及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

    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即使国际市场需求改善,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也比较严峻。

    但报告也指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出口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结构转型

    中国成全球“双反”重灾区出口结构向重工业倾斜

    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有所增多。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了解到,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各国倾向于通过保护本土企业、促进就业的做法重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

    遭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

    尽管二十国集团峰会数次延长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但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

    据英国智库 “全球贸易预警(GlobalTradeAlert)”近期统计,金融危机5年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近90%仍在实施;截至2013年8月19日,世界各国新出台了近300项以邻为壑的贸易措施。

    据世贸组织发布的第九次贸易限制措施监督报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全球进口商品的0.5%,其中新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以反倾销调查为主的贸易救济调查仍是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

    自2008年10月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货物贸易的3.6%。制造业依然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零件、机械设备、化学产品、光学及精密仪器四大类产品在全部限制措施中的比重达58%,旨在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贸易保护主义仍在上升。

    在此情况下,最大的发展经济体中国也不能幸免。2012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72起贸易救济调查。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涉案金额上看,均超越2011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59亿美元。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

    从调查发起国家或地区来看,2012年贸易救济调查主要由美国、欧盟、巴西、印度、加拿大、阿根廷以及泰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发起。涉案产品也从传统的农产品、低附加值工业品拓展到大型企业及高附加值产品。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今后出口结构向重工倾斜

    中国遭遇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与中国外贸产品结构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多为茶叶、猪鬃、矿产品、土畜产品等初级产品以及“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产品,不像日韩,产品一开始从本土市场做起,然后慢慢向海外扩张延伸。这使得中国外贸与其他国家不一样。

    也由此,中国的外贸产品数量多,但品牌少。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60多家企业入围。但在每年公布100强制造品牌的Interbrands杂志中,尚未见中国企业身影。

    2013年,中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作进一步的转变,即把先在本土发展起来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向外推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多次扮演“超级推销员”的角色。

    11月4日,在“总理公开课”上,李克强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要卖鞋帽和一般加工品,也要卖制成品特别是中高端制成品。

    这些高端制成品大多数是重工产品。

    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结束欧亚之行,在出访的120小时里,安排了53场外交活动,推荐中国产品,这些产品包括高铁、4G技术、核电、水电、风电、光电等,并收获多笔大单。

    2013年10月9日~15日,李克强出访东南亚时,推广了公路铁路、通讯能源、油气开发和泛亚铁路建设合作;10月23日在印度时,讨论产业园区和铁路建设;10月25日会见蒙古国总理时,提出连通两国铁路公路以及天然气和电力输送。

    中国在这些基建和重工产品上具备了多年国内发展优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认为,入世必将促进轻工业品出口,重工业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过去数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其中,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成套设备尤为突出,如轨道交通设备出口订单逐年增加;发电机组、水泥生产线、大型油轮等装备制造业出口也取得快速增长。

    经过10多年的 “再工业化”,“中国重器”开始走出国门。根据龙洲经讯的研究,中国重工业产品出口从2001年的29%上升到2011年的38%,超过了轻工业产品和电子产品。

    中国下一步的出口结构,在向重工业倾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资本下乡务农:企业将遭遇“五道槛”

    下一篇

    2013年中国或超美国成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