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区家彦 发自广州
每经记者 区家彦 发自广州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云服务”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房企依靠卖房以获得一次性的高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创建云平台,为数量庞大的业主提供社区生活服务以获得重复性的持续利润。尽管目前这一切皆在试探阶段,可以预见的是,房地产企业对于“云服务”的试探不会停止。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房地产“互联网”革命背后,障碍与风险并不少。在“先做大后盈利”的互联网世界,房地产企业能否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持续“烧钱”提高服务以扩大用户群体尚是未知数。提供“云服务”也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跨界”打通产业链整合资源,这对于习惯粗放式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
实现盈利面临难题/
万科总裁郁亮曾经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住宅需求量会稳定下来,甚至会萎缩,中国房地产市场不用再等十年便到达传统意义的天花板。对于国内房地产企业而言,在天花板来临之前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
辉立证券分析师陈耕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十年楼市的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大批业主群体无疑是房地产企业的最大财富,倘若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开发这一 “金矿”,无疑将成为房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业务增长点。
金蝶助理总裁兼建筑与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周华锋告诉记者,随着开发项目利润的逐渐降低,房地产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其中为业主提供服务就是一个切入点。这种模式在2008年国内部分地产公司就开始尝试但并不成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这种模式会大行其道。
“所谓的云服务,实质上就是通过互联网引入社区服务,为业主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从大方向看是很好,它不仅迎合房地产企业向社区服务商转型的方向,也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陈耕表示。
尽管“云服务”为房企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庞大的想象空间,但真正行动者却寥寥无几,除了世茂集团、花样年、嘉凯城与绿城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大多数开发商依然按兵不动。
“盈利模式不清晰,是目前大多数开发商冷对云服务的最主要原因。”盛富资本与协纵国际总裁黄立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习惯粗放式发展的房地产行业,绝大多数传统开发商关注的是怎么去拿地与卖房,在物业管理与业主服务领域投入甚少,因为这块赚钱很少且消耗精力,更勿论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云服务”。
同时,开发商要进军“云服务”,意味着它们要涉足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陈耕表示,互联网是一个崇尚“先做大后盈利”的行业,需要在没有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在前期耗费大量资金用于培养用户群。
“同样的道理,开发商最终要在云服务上实现盈利,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拥有数量足够大的用户群,另一方面需要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吸引用户反复消费,这是相当烧钱的行为。”睿信致成总经理薛迥文向记者表示,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方法往往是用户数量,但是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考量指标却是盈利能力,这意味着投资者难以让上市房企长时间烧钱培养用户,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企业拓展“云服务”的难度。
“跨界”难度大/
由于“云服务”涵盖整合衣、食、住、行、娱、购、游等领域,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需要“跨界”实现产业链整合,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房地产是一个重度外包型行业,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不具备全产业链整合管理的能力。”黄立冲认为,如何整合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是一个难题。
但 “跨界”所带来挑战不可避免,首先要面临的强手如云的互联网企业。以花样年推出的彩生活为例,其推出的彩之云APP与大众点评网、美团网等在服务上有不少重叠的地方,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也能通过同样的思路介入社区服务,与开发商展开直接竞争。
“将云服务引入地产领域,整合资源来为业主提供全面的资源服务看起来很美好,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会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周华锋告诉记者,首先,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并不断跟踪,一般的地产企业不具备这样的DNA;其次,客户服务云平台的日常运营,类似于移动互联网的运营,需要专门人才,传统房地产公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最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只能局限在企业内部水平领域的经营,与云服务的基本属性垂直应用和大数据而言会有冲突。
“传统行业思维模式与互联网行业相差甚远,因此传统企业 ‘跨界’互联网鲜有成功的案例。”黄立冲认为,即便未来“云服务”真的能开拓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商可能也难以抵御腾讯、阿里巴巴这类互联网巨头的入侵。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