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朝晖
观察人士认为,再次上演中国版“钱荒”绝非货币当局所乐见。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通过确定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利率水平、规范同业业务、弱化时点考核等手段稳定货币金融环境,熨平资金价格大起大落。
另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以表外形式将资金集中在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业务中,央行应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倒逼金融机构做出业务调整,去除畸形的高杠杆,否则脉冲式“钱荒”将仍是2014年市场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本轮资金紧缺的原因无外乎存款准备金上缴、年末“冲时点”考核、央行暂停逆回购、美联储缩减QE规模及金融脱媒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有了6月“钱荒”的深刻教训,此次Shibor的异动,更是加入了机构不敢轻易融出资金的担忧,导致“钱荒”升级。
资金价格大起大落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毋庸讳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但纵观此次“钱荒”,依旧停留在结构性层面,整个社会融资总额、M2增速高企和银行、企业“缺钱”并存,这导致一直在以总量控制作为目标的央行在工具选择上面临两难。
未来央行需要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为维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保障。首先,随着理财产品、信托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央行已经很难控制货币总量。未来货币当局应尽快形成一个货币市场的政策指标,让更多金融机构“领悟”政策意图。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央行最终会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在缺少稳定的存贷款定价基准的同时,一种最为可行的方法是,央行宣布一个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水平,并保持实际利率水平维持在目标利率水平之上,以体现央行对稳中偏紧的流动性环境调控意图。
若市场出现异动,央行应通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来熨平波动。以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影响短端基准利率,进而影响长端的贷款利率。让市场据此来对不同期限的金融产品进行定价,从而形成完整合理的收益率曲线。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弥补市场结构的不平衡。
其次,下一步可考虑把更多信用创造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止金融部门出现过度加杠杆和顺周期波动。这意味着当前适用于表内信贷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等也将部分适用于同业的类信贷资产,将按照贷款标准计提拨备,目前较低的风险权重也将提高。
不排除监管部门为强化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果,将出台同业资产运用的监管措施,这将削弱银行利用同业资金套利投向各类类信贷资产的热情,但鉴于当前银行同业类信贷资产的巨大规模,若收缩过快会明显影响市场流动性预期,监管政策的落实会留给银行一定的缓和空间。
再次,流动性风险一向被称为银行业与生俱来的“阿喀琉斯之踵”,强调央行对稳定资金价格的责任,并非放纵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忽视。在6月钱荒之后,银监会起草并公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强化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
但由于存贷款业务仍在银行业占据较大比重,所以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没有取消呼声最高的“存贷比”指标。联想到数次“钱荒”均发生在季末等金融机构存款考核的关键时点。因此,监管机构未来可考虑弱化存贷比的时点考核,而强化对金融机构日均存贷比的监管。
最后,从长远考虑,现在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之一就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融资体系中正规的长期资金和股权性资金占比较小,亟待在未来的融资结构中加以调整和改变。应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大力规范发展债券市场,一是发行市政债券,二是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