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业务加速“圈地”有券商零收费赔本赚吆喝
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新三板扩容在即,各地均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到新三板挂牌。除此前数十家高新园区为挂牌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外,自11月以来,又有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等多个地方纷纷出台办法,对成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实施奖励。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各地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补贴资金在50万到250万元之间,其中多数补贴为100万元。有的地方还鼓励转板,如东莞对于新三板企业成功转板上市后将再奖励100万元。地方补贴的目的在于让企业实现零成本挂牌。
“奖励基本能涵盖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的成本。”有券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新三板挂牌业务中介机构平均每单收费约在100万到150万元之间,虽然对净利润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为负,但出于对业务前景的考虑,券商“跑马圈地”的力度越来越大。
一些分析报告预测,预计2015年底新三板总市值有望在6000亿元以上,总成交额可达3000亿元,年换手率可提升至30%。5年后成熟的新三板市场会达到与台湾地区市场类似的水准,即市值占主板市场的3%,成交额占主板市场的0.5%以上。累计将约7000家企业挂牌,总市值约1.4万亿元。
“新三板业务的竞争很激烈,券商都在互相摸底。”一家中型券商场外市场部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碰到好项目数家券商一拥而上,一个高新园区经常反复迎来多家券商召开推介会。一家布局新三板几年的大型券商负责人透露,为争抢业务有中型券商甚至出现零收费。因为他们认为即便按照市场平均水平收费,也没有多少利润,为完成公司下达的考核指标,就选择零收费的价格战方式。
该负责人还表示,在不同地区,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也不同。有些地方的企业能够真正意识到中介机构的价值,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服务,从而更愿意选择合适的券商合作,并不把价格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有的企业对新三板的认识具有局限性,认为和谁合作都一样,从而主要考虑谁的价格低。
“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达到盈亏平衡。”国信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鲁先德透露,该公司目前储备的新三板项目总共有150多个。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收费差别较大,即便是行业内部各券商也有较大差距。总体而言,新三板业务的收费与投入相比还是偏低,不少证券公司仍然是赔本赚吆喝。
平安证券场外市场部执行副总经理杨家聪认为,新三板业务不应盲目追求挂牌数量,业务团队的工作重心要在于寻找真正优秀的公司。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各地均有储备项目,有些是企业主动联系的,有些是当地高新区、上市办等推荐的,还有些是通过业务推介会方式获取的。从行业来看,他们重点关注成长性好的优质新兴产业企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传统行业的优质企业,也是重点推荐的对象。
做市交易或成主流选择机构投资者兴趣浓厚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目前新三板协议转让方式、股东200人限制以及投资者限制决定了较低的流动性,只有交易活跃之后,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并购业务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
单纯协议转让方式确实影响了新三板的活跃程度。申银万国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每年分别有16.7%、38.9%、25.7%、18.5%、38.6%、37.9%和52.5%的挂牌公司没有一笔成交记录。符合创业板条件的新三板已挂牌公司共105家,其中有交易记录的76家,27.6%的公司挂牌以来无交易。
“在可预期的最近几年,考虑到流动性因素,预计做市商交易会成为新三板交易方式的主流选择。”鲁先德表示,未来新三板的运行模式将与台湾兴柜市场非常相似。交易方式分为协议转让、公开竞价以及做市商三种,挂牌公司在一定阶段内选择一种交易方式,并且可以自由转换。目前已经确定每家挂牌企业有2家以上做市商,其一为主办券商。做市商持有挂牌企业股份比例最多不超过20%,价差不高于5%。做市商系统计划2014年5月仿真测试,8月正式上线。
分析人士认为,做市商制度的价差收入或许将成为未来券商新三板业务主要利润来源,5年后有望超过百亿元。但鲁先德表示,在和台湾券商进行交流后,他认为做市商价差未来将会因券商之间的竞争而逐渐收窄,就像传统经纪业务的交易佣金一样。最终能胜出的是券商匹配交易的能力,即放大成交量而不是单纯依靠价差。
鲁先德认为,挂牌公司可能更愿意选择做市商方式,不过做市制度是挂牌企业和券商的双向选择,券商以什么方式、什么代价成为挂牌公司的股东,一定是市场化的选择。券商出于投入产出和风险的衡量,会对挂牌公司进行甄别。未来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用做市商交易方式。做市商制度本身也涉及券商的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对挂牌公司的估值判断等,是对券商综合能力的考验。
市场人士认为,要解决新三板交易活跃问题还需要降低交易门槛,尤其是吸引大量个人投资者进场。对此,多位证券业内人士认为并不可取。“新三板要活跃交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优质公司,让投资者感兴趣,此外要看做市商制度的执行情况。”杨家聪表示,很多机构投资者已经对新三板表示出浓厚兴趣,而最有吸引力的将是做市商制度。
他说,新三板相对创业板规模更小,企业生命周期更前端,对投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至少在目前阶段,场外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应该有明显区别,机构投资者以及由专业机构管理的金融产品仍然是投资主体。
盈利模式日渐清晰券商打通经络提升产业链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新三板业务未来对证券公司收入的贡献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挂牌带来的投行收入;二是通过做市商等带来的经纪收入;三是通过直投、资管等业务获得的投资收入。华泰证券(601688)测算认为,2013年至2017年,该业务对券商收入贡献分别为2.99亿元、29.50亿元、56.81亿元、105.57亿元和163.15亿元,以2012年全行业总收入1294.71亿元为基数,新三板业务各年分别为券商新增收入0.23%、2.28%、4.39%、8.15%和12.60%。
“对券商而言,新三板的盈利模式已非常清晰。”平安证券场外市场部执行副总经理杨家聪说,其主要的利润贡献将来自于股票承销、交易佣金、做市差价、直接投资,以及由新三板业务派生出的商业链全环节的业务机会。为此,公司成立专门的场外市场部,负责新三板业务的整体组织与协调,并负责推荐挂牌工作;在证券营业部,储备专门的人员,负责新三板股票交易;同时,还成立专门的新三板基金,负责直投业务。近期,还会根据监管部门相关规定,成立专门的做市团队。
对于平安证券而言,其产业链的延伸还包括依托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拓展业务。目前,该公司一些新三板挂牌企业来自于银行、保险其他子公司的推荐,小微企业客户交叉销售比例已近1/5,针对挂牌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银行、保险、投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公司也会尽最大努力协调集团资源。
杨家聪认为,从短线来看,区域性券商有地方优势,新三板业务起步也比较早,推荐的挂牌企业家数可能要多。从长期来看,新三板还是会回归到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做市商制度的引入,使得券商的项目甄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资金实力、估值能力、渠道及平台资源优势等尤为重要。
“未来新三板业务一定考验的是券商软实力和硬实力。”鲁先德说,新三板挂牌给企业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需要的也是多种金融服务。证券公司如何从打造新三板全产业链模式对内部架构、机制进行调整,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未来业务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