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大佬论剑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投资股市进入技术周期

    2013-11-04 01:23

    当前监管制度的瓶颈和突破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一轮结构性牛市?投资者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对即将到来的技术周期?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蒙湘林 北京摄影报道    

    至于房地产,孙建波引用了一组数据:2012年国内住宅建筑总量是22.6亿平方米,房屋竣工34.59亿平方米,施工面积达到98.15亿平方米,流量已经很大。未来的房地产投资风险预期是存在的,如果仍要进入,则应将住宅投资和城市规划一起综合研究,挖掘是否存在升值潜力。

    对于当前成长股怎么看?孙建波的看法是踩准节奏,及时进退。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不管多好的股票涨了9个月之后要停一停,歇一歇,然后再想会不会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不管多快的经济,股市跌两年都要反弹一次,都超过20%。这是群体心理学,多好的投资都要谨慎,踩准成长股选股和换股的节奏成为关键。就当下看,A股创业板、中小板中,大多数公司没让你亏钱也没让你挣钱,最终成为新蓝筹的比例也就5%,不会太多。所以,寻找好的成长股就是要寻找这5%加20%。

    同时,他认为,成长股富有节奏的一个特点还在于普及率。任何一个产品如果普及率很低的时候,其投资的风险大增。比如前两年诺贝尔奖发给了一个石墨硒的发现者,然而石墨硒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投资股票就是一年,不要十年,选股票要有十年的眼光,但是投资就一年的行情。

    问题瓶颈

    消费轻投资重专家设想建国有基金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业界未停止讨论,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资本市场结构简单和品种单一,缺乏必要的风险对冲机制和工具,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同时,有投资者抱怨市场回报低、上市公司分红少,圈钱多等。

    对此,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在投资回报偏低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消费诉求难以释放,而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跟国企改革滞后相关。

    他认为,资本市场的主要作用就是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但是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一个怪象,即投资规模过大、回报效率偏低,同时消费动力不足,资本在投资和消费的流动是畸形的。

    众所周知,中国资本市场与国内的投资、消费关系密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诸多弊端也显现。知名经济学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期对外表示,投资主导的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转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消费主导的投资转型,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

    消费、投资都和储蓄挂钩,徐高分析道:“一般来说,资本市场是打通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场所。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储蓄的增加都会使居民家庭资产增加,因为储蓄和资本市场相通,资本市场的储蓄也能最终转化为居民个人的资产,因此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中国是个特例,当下企业和居民储蓄都很多。”

    由于A股市场将企业资产和居民资产割裂,造成了我国储蓄过高的局面,也直接导致了股市分红极低。据统计,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利润占到GDP的20%以上,有多少变成红利流到居民手里?最新的数据是GDP的0.3%~0.4%。正因如此,当下股票投资的情绪更多是“投机性”,投资者不会长期持有。消费轻而投资重的恶果就必然让资本市场变为一个短期的“投机市”。

    造成这一局面,徐高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工业企业为例,约有40%是国企,虽然说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但居民无法获得更多实际利益,消费动力自然不足。

    徐高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资产大部分由企业持有,而企业的实际所有权很多不在居民手里,居民的整体财富就非常少,特别是持有的财产性收入就很低。对比中美两国,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加起来大概人民币60万亿元,占GDP的120%,而美国这一比重是330%。此外,美国GDP是中国的两倍,这一现状也直接导致了A股和美股不一样的发展景象。

    鉴于此,是否有办法改变这一局面?徐高给出了一个方案:把国资委拆成众多国有投资基金,让这些国有投资基金竞争各个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如果国企管理层经营能力很差,其他国有基金就有动力把企业股票买过来,重新选择新的管理层。由于国有基金都是国有的,所有制的障碍可以绕过。同时,为了让居民直接参与其中,可以将国有基金的份额打入社保的个人账户,如此一来就打通了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到时某国企实现盈利,居民今年社保个人账户就多了些钱,也能灵活刺激居民投资和消费的选择,消费轻而投资重的局面就可能改变。

    新股发行宜疏导 监管可参考“都江堰治理”

    对于发展瓶颈问题,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则鲜明地认为,当前的金融监管制度特别是新股发行的发审制存在较大问题,是造成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回报偏低、造假多、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制度原因。

    由于发审制进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和管理,对投资者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回报偏低。从数据看,上证综指的涨幅从1996年算起,涨幅达到284%,是优于海外股指的,但真正的回报主要集中在一些稀缺的优质股上。另外,由于企业进入A股门槛高,上市公司圈钱的动力大于分红。据统计,1996年~2012年,A股市场总融资4.2万亿元,分红总额只有3.3万亿元。

    究其原因,是由于发审制下的资源分配失衡,包括股市、债市、银行间市场、银行贷款在内的融资格局,是由大企业主导,小市值公司由于很难融资反而成了炒作的稀缺产品。今年以来,不少创业板公司的高市盈率炒作,长期来看很难改变。

    如何改变资源分配失衡、疏导新股发行?王剑辉借用了“都江堰治理”的概念,他认为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改革也应因势利导,不能强求一定要控制或者改变。比如所谓的强制分红,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诱之以利,要让上市公司觉得做这件事对其是有益的,因此可以在税收等方面进行监管让利。

    “此外,我们参与审查公司内部发行的三板项目,程序其实跟审查主板项目没什么区别,标准上也没看到有什么降低。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IPO企业为跨过高门槛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造假,因此监管重点应转变为上市后的管理,对于内幕交易和不规则操作的惩处,而不是在前端管理。”,王剑辉分析称,“都江堰治理后,深掏滩,低作堰,因为有深度才引进更多的活水,因此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不应太高。”

    持有类似观点的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文国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股发行审核制的本意是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只考虑企业的真实性,如果是真实的,就可以发行上市进行交易。但是,事实上审核制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变味了,成为一个变相的行政审批制,由发审委员会审查,根据证监会的上市进程有节奏的控制。实际上,这将导致A股市场的上市资源被圈定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造成了壳资源的紧张,最后壳的价值由原先的几千万元上升到几亿元,越涨越高。另一方面,这也加剧现有中小市值标的投机性,投资风险增大。

    改革突破

    去房地产“伪泡沫”在于收入分配改革

    在最近有关三中全会的报道中,可能讨论分配制度改革是舆论关注的热点。基于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发展瓶颈,众多券商经济学家也提出了改革突破之策。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由来已久,而高房价带给社会和民众的巨大压力也让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年复一年。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汤云飞表示,所谓的“泡沫”其实是“伪泡沫”,之所以被认为存在泡沫,主要在于当下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因此未来真正合理的城镇化必须将收入分配改革作为前提条件。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11月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10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为10685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24个百分点,为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7个月上涨。

    持续上涨的房价是否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出现?汤云飞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房价的高与低,所谓的泡沫更多的是相对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据他介绍,当前国内平均购房者年龄为27岁,远低于国外成熟国家的水平,购房压力自然很大。另一方面,按照相同口径计算,中国住宅地产投资跟其他国家也在城镇化高峰时的住宅投资相比,国内现在处在低位,不到6%,而其他国家大都在7%以上。同时,我国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仅仅接近6%,比其他国家低。

    由于顶层设计的缺陷,特别是国资体系和国民养老体系的割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下降、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都是导致所谓 “泡沫”的产生。房地产本身并不能简单扣上“高泡沫”的帽子,房地产被人为抑制才是产生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谈到改革出路时,他也告诉与会记者:“一方面,应正视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规模,对应城镇化阶段性的经济特征和人口特征,考虑到国内独生家庭的现状,中国居民的家庭购房能力还是充分有需求的;另一方面,城镇化要合理实现,不能靠简单的规模制造,也需要制度上的革新,特别是收入体系的改革,改善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是关键。”

    资产爆增难再现新兴行业存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参加此次金博会的,除了众多金融业内人士外,不乏普通投资者,甚至没有投资经验人士的身影。记者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抱着对理财或投资的兴趣而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理财机会在哪里?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达了自己的理财观:简单发财的机会不再有了,未来的机会应该重点把握新兴行业的投资。“其实,当下居民的资产性收入增值难度很大,金融机构在其中的角色扮演越来越难,因为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不具备再次爆发式增长的可能。”

    据他介绍,资产爆发式增长已经在前十几年发生过一次,未来的走势是持续平稳增长,资产增值的幅度也是缓慢进行的。究其现实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和民生的职责未尽到:一方面是企业的高成本融资,另一方面是居民的低利率存款,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日益显现。

    此外,金融机构目前所谓的金融创新大多还停留在吃利差、走渠道的老路。比如信托产品承诺的高收益率、银行间市场内部的高利差,不仅收益方式没有创新,在风险的控制上也做得不好,诸如银行理财产品飞单事件、老鼠仓股票和债市都是风险。

    对于未来的投资理财机会,杨成长说道:“大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在7.5%上下,大行业、传统行业很难有大的机会,因此结构性机会就是三块:第一块是新的需求,比如传媒,特别是年轻人对这方面的需求大幅增加;第二块是技术创新,比如互联网;第三块是改革型,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产业制度变革也代表未来的需求方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银十”百城房价环比连涨17个月 楼市调控逐步偏向供给端

    下一篇

    放开二胎30年:山东长岛人口连年负增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