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宋昆
业绩与估值,几乎是投资工作的核心。预测一个时刻变动的企业未来业绩,本就是很难的事情;在此基础之上,通过PE、PB、DCF等估值方法去测算企业市值,更是难上加难。
展开来说,对于半年、一年后的企业业绩,尚可以通过细致的调研、紧密的跟踪,来获得一个不至于太过离谱的判断区间。然而估值方法,实在有点镜花水月的味道。两者结合起来,要作出相对精准的企业市值预测,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然而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每个投资者必须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并付诸实践。最后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与总结中,进一步地修正自己的策略。就笔者粗浅的理解而言,投资就是捕捉、评估未来。具体到每一个投资对象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市值空间以及可实现性,对应的判断要素是行业空间、企业家素质。如果投资人可以从过去、当前的种种迹象中描绘出一个尚处于 “婴幼期”或者“青少年期”的企业未来蓝图,那么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投资都将变得更加简单和确定。我们阅读过去的报表、现在的报表,分析各种各样的定期报告和公司事件,都只是为了动态地印证、修正这个核心逻辑。
在这个逻辑下,业绩与估值是相对统一的。市场给予的估值,就是对于市值空间以及可实现性的打分;而当期以及近期的业绩,则仅仅是对于这个核心逻辑的印证。
举个例子,假如十几年前我们看好互联网应用、看好马云,那么就有可能描绘出“婴儿期”阿里巴巴的未来样子。现实中,孙正义也这么做了,其获得的回报何止百倍?所以如果从投资产业、投资企业家的角度入手,抓住关键点去评估未来,投资过程也许就会相对轻松且更有成效。
(宋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