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离上海自贸区细则公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细则公布之前的近一个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了解到,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扎堆出现,并且多为外贸企业。一家代理注册公司负责人说,花2.35万元就能在炙手可热的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一间面积为20平方米的办公室。
这些外贸企业,即使他们并没有弄清楚细则是什么,也要赶在自贸区细则公布之前抢滩上海,以获先机。业内人士认为,通关便利化、商品认定简化等都利好贸易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抱着“有利好,先挤进去再说”的态度蜂拥而上。而外资企业则表现相对冷静,他们在静观其变,等待细则出来之后再做打算。
2.35万能注册20平方米
搜索“上海自贸区注册”,便会出现长长的一列代理注册中介公司名单。自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这些代理注册中介公司就很忙。
唐先生(化名)是一家代理注册公司负责人。他现在每天要去外高桥保税区忙乎,因为平均每天约有10家外贸企业,找他帮忙在自贸区内注册。此前,几乎没有人找他在拥挤的外高桥保税区内办这件事。
“现在是内资企业抢滩注册的最后机会,也是最好的机会。”唐先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自贸区注册目前没有任何门槛。“等到细则公布出来,设了规范的准入门槛,再往里进就难了。”
“届时,由于暂停实施《外资三法》,外资企业进入将更为便捷容易,外贸企业进来的机会就更小了。”唐先生分析道。目前,自贸区内的1万多家企业,有99%都选择注册在外高桥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面积10平方公里,区位最便捷,也比较成熟。“另外两个区——洋山港保税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相对偏僻,不太方便。”唐先生说。
10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区,挤了上万家企业。很多企业早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时就抢滩进驻。如果不算仓库,每个企业平均占地为80平方米,已经很密集拥挤。
随着自贸区政策落地,这片土地迎来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的第二次企业扎堆注册。由于开放力度更大,这片土地将更加值钱,也更加拥挤。
“现在注册的资金成本处在低点。外高桥保税区房租目前还没涨,但马上要涨了。”唐先生说,他跟外高桥保税区打了十几年交道,非常熟络注册事宜。现在,一家个人投资企业,花23500元就能在炙手可热的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一间面积为20平方米的办公室。“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我们给你一套签字材料就可以了。”唐先生说,他们要收取2000元代理费用,再加上政府规费1500元左右、外高桥特定注册地址每年两万元,注册成本总共才23500元。
唐先生告诉记者,外高桥保税区的上万家企业,外贸企业约占2/3,其余多为金融和资产服务公司。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找他注册的企业多为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多来自外地,有江浙一带的,也有福建的,也有来自北京等内陆地区的。
唐先生说,这些企业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在这儿注册,他们就想要抢个先机。
上海当地智库机构的一位知情人士近期在外高桥保税区的调研也证实了外贸企业正在细则公布之前扎堆注册。他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在外高桥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增速比去年高出2~3倍。
直接利好加工贸易企业
从流传的自贸区细则版本可以看出,金融业开放尺度争议最大,但贸易类开放争议最小。到底在自贸区内的企业能享受到什么政策红利,引得外贸企业蜂拥而至?
“上海自贸区对贸易类企业的利好最直接,贸易便利化受到的阻力比较小。”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副主任陈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比如通关便利化、商品认定简化等都利好贸易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
“以前加工贸易企业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之分,在自贸区内就全变成来料加工了。”陈波说,企业在借贷和融资方面也有较大的便利。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除了在自贸区范围内进口并销售的终端产品之外,不在自贸区内注册的加工贸易企业,如果货物走自贸区港口进出,在自贸区内加工组装后直接出口到海外,也将享受免除进口税的待遇。如果其组装后销往内地其他地方,则不享受进口税免除优惠待遇。
而生产和经营在其他地区的企业,扎堆注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想要利用在自贸区内设立贸易公司,以“出口给自己人”的方式找自己的工厂做加工和贴牌生产,享受税收优惠。不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界,对自贸区政策覆盖面达成一致的是:政策优惠只初步覆盖区内企业。
陈波说,这种现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外高桥保税区设立时也曾出现过。“如果一个企业只在自贸区里面设几个办公室,不在里面经营,那么自贸区内外的划分就没有太大意义。”陈波说,自贸区内的改革是非改不可的,问题是细则实施后,监管是否到位,“监管如果没有跟上,会影响自贸区试点建设是否成功。”
外资企业保持关注
上海自贸区率先放开的是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待细则公布后,外企可以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备案投资。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位律所和外企并购机构了解到,外资企业目前对自贸区持关注态度。
一位专门做外企并购投资的律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只在28平方公里之内开放,对外资企业来说意义不是太大,自贸区范围太小,除非打造第二个陆家嘴。
上海自贸区主要鼓励服务业和金融业,对制造型外企来说,他们的业务如果与鼓励类产业无关或是市场不在上海地区,那么是否进入自贸区,区别并不大。
上述知情人士和陈波都认为,外企在等待投资放宽覆盖面扩大到全国。该知情人士称,上海自贸区是先行先试的试点,就像营改增试点一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他地方也会逐渐推广,保税区内有可能参照放开,这样就没必要在上海自贸区内扎堆了。
陈波说,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第九轮谈判中,中国已经原则性承诺给外企准入前国民待遇。
“这种谈判属于国家级别,并不局限于自贸区内的国民待遇,是全国范围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外资企业有可能想要等到自贸区外的政策落地之后,再作投资分析。”陈波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