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增长历经多个阶段,其中,储蓄规模的波动与我国沪深股指频频演绎“储蓄增则股指降、股指升则储蓄减”的“跷跷板”行情。
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步入持续增长阶段,平均年增长超过30%。
受上世纪末股市火爆对银行储蓄资金分流的影响,上世纪末最后几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和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不过,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2001年居民储蓄分流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于2003年9月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此后不到两年,便连续迈过4个万亿元门槛,并于2005年底超过14万亿元。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再度繁荣,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在当年2月份、12月份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16万亿元大关,但“储蓄搬家”现象也日益突出,储蓄存款这一昔日的“笼中老虎”跳出银行,进入股市,造就了沪市股指超过6000点大关的纪录,居民储蓄也在多个月份出现负增长现象。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我国股市陷入持久的低迷,居民储蓄再度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过去五年来净增超过20万亿元,较2008年8月翻了一番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