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时下的可穿戴细分领域普遍存在产业链各环节脱节、未能形成闭环的问题。
9月4日,三星公司将发布其可穿戴产品——智能手表GalaxyGear。
知名产品经理“快刀青衣”曾说,可穿戴设备的“中国祖师爷”非“星爷”莫属,那个可当吹风机的鞋子、那个可做刮胡刀的“大哥大”,那么拉风。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的2013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称,智能可穿戴设备正作为一类重大科技变革而兴起,将像上世纪80年代的PC和目前的移动计算及平板电脑一样推动创新。创新工场李开复也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生活联系更紧密,未来可穿戴互联网时代大有可为。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时下的可穿戴细分领域普遍存在产业链各环节脱节、未能形成闭环的问题。还没有“巨鳄”来整合产业链,而那些“小鱼小虾”又无力整合。
生态链成长困局:产品难以批量化落地
每经记者 张业军 发自广州
8月中旬举办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当被问及对可穿戴行业的看法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称:“不看好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他解释,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掘金是个复杂且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整条产业链配合操作,但目前产业链还未成熟,因此大规模商用化仍需时日。
火热围观背后的冷清
同样于8月举行的广州信息周消费电子展会上,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市宏智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智力)推出了他们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意念游戏头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体验者众多,将现场三台演示仪器的电池耗尽,宏智力的工作人员只得不停地充电。
然而,火热的体验现场背后却伴随着惨淡的销售——在广州信息周期间,这款意念游戏头箍只成功卖掉一台。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宏智力市场总监李志表示,这就是时下可穿戴市场领域真实现状的写照:概念火热,但市场化销售不佳。
李志分析指出,可穿戴设备行业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行业,市场需要培育期。至于这次产品只卖出一台,他说,“体验和猎奇者居多”,但实际购买欲望不大。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停留在“猎奇”而无购买行为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便是消费者不相信这款产品真能通过脑电波产生的信号进行软件控制。还有人担心,这款意念游戏头箍戴在头上使用,会不会有辐射问题。
李志说,以意念游戏头箍为代表的可穿戴分支脑机接口产品,其脑电的强度极弱,完全排除辐射安全问题。事实上,如果产品有辐射,还会直接干扰脑电信号读取,影响产品的正常操作。
在市场推广中,除了面临用户的此类担忧外,意念游戏头箍也遭遇了技术标准问题。由于脑机接口产品所处领域相对前沿,目前国内还未出台国家级技术检测标准。但在销售中,鉴于安全和环保要求,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制与禁止采用了“目录管理”模式,进入目录的产品会被要求进行3C认证。
记者了解到,以意念游戏头箍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基本未被划入目录中,但在多数渠道推广中,产品仍会被要求配备3C认证。而目前宏智力的产品拿去检测时,却因技术标准问题缺乏而无法检测。
此外,作为一款新兴产品,宏智力的渠道铺货也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只限在官网销售。为此,宏智力也在通过展会等渠道努力寻找渠道商家,推进产品上架。
产业链陷“脱节”泥潭
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所体现出来的“概念很火热,现实很骨感”的双面性,也在宏智力的上游厂商神念科技身上呈现出来。
神念科技是一家脑机接口芯片方案解决商,其商业模式为基于芯片产品,向用户开发相应的设计方案,同时向用户提供软件接口和技术支持。目前该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无力整合产业链,从而导致无法让所处产业链形成闭环运作,产品难以批量落地,商业化开拓陷入困境。
这家成立于美国的公司,自2010年在无锡设立中国办公室始,3年多以来合计接洽的厂商超过200家,但最终能开花结果推出产品并坚持下来的厂商,寥寥可数。神念科技与海尔集团的合作失败就是代表。
神念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张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早在2011年初,神念科技便与海尔集团尝试合作开发基于脑波控制技术的互动电视。但在合作中发现,双方的出发点不同,海尔集团希望做成智能控制,比如提供意念控制转换频道的功能等。而神念科技意在实现智能反馈,做成互动游戏的辅助产品。最终合作夭折。
海尔研发部工程师黄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神念科技时下能提供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在理论上很美好,但在现实中存在短板,比如其解决方案比较适合以互动为基础的注意力生物反馈,而不是基于脑机接口基础上的智能控制,“看电视是个轻松、享受的过程,而戴着头箍看电视却不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甚至几乎不可接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神念科技目前面临的另一大尴尬在于:无力整合产业链,导致相关产品难以批量化生产。产品商用上遭遇困境,必然影响技术的进一步投入。
2012年,神念科技推出脑电波饰品 “意念猫耳朵”(necomimi),它的渠道代理商上海佳杰科技帮它找了一家经销商,盘下5000台库存,但一年后仍未卖完。同期,佳杰科技推荐河南荣智等多家厂商联合采购了神念科技100多万元的mindflex等产品,一年多下来,库存近半。
在这个尚待成熟的领域,产业链脱节是普遍现象。宏智力也遭遇类似难题。
宏智力创始人吕力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公司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由于销量不大,导致上游零部件厂商不愿向公司提供零部件供应,即使提供,价格也偏高。产品做出来以后,和下游渠道商洽谈合作时,常受冷遇,比较被动。
今年7月份推出智能腕表inWatch的映趣科技创始人王小彬同样为无力整合产业链而苦恼。王小彬介绍,可穿戴设备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独立化的生态,构建全新的硬件入口,在理论上,可能催生另一个苹果级公司。
映趣科技尝试将智能腕表生态链独立化,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本身并无相应财力、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来单独构建生态链。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如果生态链迟迟构建不起来,意味着产品的竞争门槛极低,容易在行业竞争中被淘汰或淹没。
可穿戴市场潜力:一张待素描的白纸
每经记者 叶书利 发自北京
经济学上有个经典案例:两位推销员登上一个小岛,进行有关鞋子的市场调研。调查完毕后,A推销员向自己的公司发了一封电报:“这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我明天将搭早上第一班飞机回去。”B推销员也向公司发了一封电报:“太好了!这里还没有一个人穿鞋子,这是个最具潜力的新市场,我将长住此岛上。”
时下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正与这个“小岛和鞋子”的故事类似,有人因此觉得市场潜力巨大,有人则认为这个市场被高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不同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的切入口进驻掘金。
比如,滕海视阳主要从大数据角度来切入。该公司执行总经理刘鑫向记者介绍说,滕海视阳原是一家体育健康管理运营公司,基于可穿戴设备概念在健康管理层面的巨大商用价值,目前已将产品线顺势延至可穿戴设备市场。时下已推出包括运动健身手环、智能运动腕带、游泳MP3、自行车码表、运动心率手表等健康类产品。
刘鑫如此解释公司的商业逻辑:可穿戴设备的潜力之所以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好,主要缘于这块市场有可能会催生新的硬件入口。由于屏幕小且与身体的易接触性,导致其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前景尤其被看好。而这一市场的最大潜力,并不在硬件上,而在于硬件背后所收集到的用户身体的生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加工处理上。
刘鑫说,生理健康大数据存在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数据动态,可持续产生。如一个人躺着、坐着、走着、运动着等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极大;第二是数据多元且多结构化。如人体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心跳、呼吸、脉搏、血氧等数据,可分类处理加以商用。
HIS发布的一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行业应用主要包括:工业、健身和运动、娱乐、医疗和健康,其中健身和运动、医疗和健康两个细分领域的可穿戴商用前景被看好。
CreditSuisse的一份报告佐证式地指出,时下可穿戴领域已催生了30亿~50亿美元的商机,而在未来2~3年,该数据可能飚涨至300亿~500亿美元。其中仅健康和健身领域的可穿戴市场商机就可能达到20亿~30亿美元。
风投人士:看好“硬件+软件+数据服务”模式
每经记者 张斯 发自北京
8月23日,在深圳召开的2013中国投资年会上,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童子平表示,“可穿戴设备能够形成一个足够长的产业链,如眼镜、手表、手环,光里面的硬件产业链就非常大,都能够产生巨头公司。这些可穿戴设备,无论是蓝牙或者别的互联网技术连到手机,就把物联网也连到一起……是投资人非常看好的。”
专业风投人士如何看待可穿戴领域的市场前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哪些商业模式更被投资人看好?基于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创新工场投资总监方益民、创新工场投资经理陈悦天和联想集团科技种子基金投资经理蒋文等三位专业风投人士,为市场释疑解惑。
NBD:如何看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投资价值?
陈悦天:在我们公司内部,已将硬件单独拿出来由专门的合伙人负责,而可穿戴设备是硬件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关注,主要原因是我们将可穿戴设备作为未来互联网服务的一个全新入口来看待,思路和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类似;辅以对于数据搜集新渠道的关注,希望这些更多维度的数据能够产生特殊价值。
我们已经选择了一些硬件开发实力较强、已经在互联网服务上树立自有品牌的团队和产品进行投资,不太看好纯硬件制造的团队。因为独立硬件产品的商业模式较难建立和可持续,后期的毛利会逐步变低;而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叠加于硬件产品上,可以有效地进行差异化竞争,且增加增值服务能力。而已有品牌可以降低营销和渠道成本,这对一个新兴行业的拓荒型创业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方益民:纯硬件项目不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竞争门槛,无论在产品差异化和定价方面皆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其他厂家模仿并超越。这也是我们更看重依托于自有品牌的硬件产品,且在硬件的上层,经营自己的互联网软件和云服务,乃至经营一个生态系统的创业团队的主要原因。
蒋文:目前我们尚未跟进投资。之前看过一些可穿戴硬件创业的团队,这些公司在进入到开模、生产、销售等环节后遭遇了很多生态链脱节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在对该行业作进一步观望。不过,我肯定会一直关注这个领域。
NBD: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技术、产业链发展、商业模式探索等处于怎样的现状?
陈悦天: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那里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整条产业链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这和山寨产业链集中于华南的背后逻辑类似。
不过,华南的这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从硬件开始创业的不少厂商缺少互联网思维,不明白怎样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增值开发,也不太明白构建设备背后数据挖掘的价值。
目前大量可穿戴创业公司开始使用Android来智能化可穿戴硬件,但是普通的Android需要经过大量的定制化修改才能适应各种可穿戴设备。举例来说,Android系统的耗电量比较大,普通Android手机一天一充,以智能机对应的Android芯片和系统解决方案来做可穿戴设备就不是特别合适。目前类似问题仍然待解。
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直接卖硬件赚毛利;二,硬件产品上面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三,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向特定企业售卖云端数据。
NBD: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行业发展主要存在哪些待完善之处?
方益民:主要差距还是体现在原创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目前可穿戴硬件创新领域,能开拓全新子领域的公司基本是以美国创业团队为代表的国外公司,而国内创业团队更多地还是在跟踪和模仿,暂时只能在低成本、本地化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微小差异化竞争策略。
NBD:时下可穿戴硬件创业与互联网创业,存在哪些异同?
陈悦天:1、硬件创业的替代速度没有互联网创业那么快,硬件产品往往需要开模验证,迭代成本较高,产品周期较长。之所以如此,一些无实力的可穿戴创业团队甚至无资金支撑将硬件做出来,更别谈产品出来后与渠道的议价能力了;2、产品出来后,硬件产品的销售方式和互联网产品也不一样,往往需要直销和代理渠道双管齐下。一些从事互联网的IT人士在可穿戴领域创业后,甚至不明白如何管理代理商和如何铺线下渠道,也就会对其创业带来阻碍;3、规模化成本远高于互联网创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选择实力强并且已经有自有品牌的公司进行重金投资的原因所在,这会大大降低后期的渠道开拓等成本,提高成功率。
NBD:在投资市场,什么样的可穿戴创业团队更易受青睐?
陈悦天:一般来说,有相关数据分析背景的团队和对不同智能硬件之间的交互有想法的团队,可能更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可穿戴计算产生的数据都是关于用户的行为数据。懂数据分析的团队,后期的数据模型更容易建立,数据分析更有章可循,相应地,商业模式也更易构建。其次,可穿戴硬件设备如果能与其他硬件联动,便可形成一张更大的物联网,这张网的深度和广度要比目前的互联网更深更广,商机的想像空间也水涨船高;建议在这张更大的物联网的思维指导下,创业者们多做一些消费者导向、女性导向的东西,而目前一些可穿戴硬件产品过于极客范儿,导致受众太小,而市场商机反而被人为压缩了。
NBD:从投资者的角度,可否为可穿戴创业者们提供一些建议?
陈悦天:创业往往都是抓住一个强需求做深、做细。初创公司人力资源有限,不要将精力过于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硬件的各种周期都比互联网长,创业团队容易淹没在具体事务性工作中而迷失,因此建议创业者也时不时跳出来理一理思路,重新规划一下路径和执行。
硬件产品算是现金流比较好的生意,但是成本和开发生产节奏上都要做好控制,不然就算再高的毛利也都会被消耗掉。
此外,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创业者们应分清楚各类数据的隐私分享层级,不要滥用,否则容易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带来伤害。保护核心用户,用互联网服务的渠道和思维来服务用户。目前愿意尝试可穿戴计算设备的用户还不是普罗大众,对核心用户的维护成本低,但是他们未来会对小白用户群带来深远的示范型影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