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最近的市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感觉或会持续到IPO重启之后。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在与业内部分知名卖方研究员交流时发现,市场投资者普遍处于“缺票期”。硬要推荐,无非还是那些已经由“黑马”变成“白马”的股票,这不但无法激起人们的兴奋感,更不用谈炒作的欲望了。综观最近的市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感觉或会持续到IPO重启之后。
回顾去年年底发起的那一波行情。在那段日子,以银行为首的蓝筹股波澜壮阔,中小盘股此起彼伏,市场人气很快“旺”了起来。后来,有分析人士认为,那波行情是国家队与外资联袂导演的一场好戏,二者缺一不可。如今,银行股自年内高点已出现了相当大的跌幅,但是并没有像去年年底那么低,当然市盈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基本面上,监管层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更为严格,8号文和利率市场化可能使得银行利润增速已经见顶,而地方融资平台无时无刻不在扯动着银行股多头敏感的神经,这意味着短期内再度发动一波银行股行情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其他金融股如券商,即使有太多的创新,但没有牛市,券商自然也掀不起大浪来。
再看房地产股,近期在再融资开闸传闻的刺激下,房地产股偶有冲动表现,但跟进的投资者基本上在短期内都会遭受“冲动的惩罚”。有一些分析师认为,简直不相信市场上还有市盈率四五倍的地产股。事实上,近期关于人民银行总行调研通过券商渠道进入房地产的开发贷以及各大银行总行调研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传闻很多,二三线城市上演“空城计”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此外,房地产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跟热钱也有关系,而从七月份的数据来看,热钱流出的情况在发生。最近,某地产名嘴对地产价格都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复杂。有分析认为,要想在这个时点发动一波行情,只有靠地产股,但地产并不具备年初银行股走牛那样的基础。一是银行有国家队托底,二是对于次贷危机尚历历在目的海外资金来说,他们在看中国地产时,强调得更多的是风险。因此,相对银行股而言,地产股的“鸡肋味”更浓。
事实上,比房地产更能吊胃口的是公共基建。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稳增长”在下半年经济工作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控制金融风险和促进结构转型的同时,政府可能陆续启动一些符合调结构方向的大型投资项目,以支撑经济增速。目前已出台了对光伏、保障房、信息产业和铁路建设等的支持方案,市场预计,政府还有其他的政策预案,进一步推行稳增长政策的步伐和力度将视未来几个月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定。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些并非是全新概念,去年9月份绝大多数概念都被炒过一波,最后证明市场追捧者寥寥,绝大多数股票近期又创出新低来,应该说不存在趋势性的机会。而受房地产和基建等带动的强周期股,在PPI尚处于下行通过的情况下,机会就更小了。
要判断市场是不是进入“鸡肋”时刻,不得不说的就是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近一年多时间,特别是近8个多月时间,欧菲光、蓝色光标、乐视网、掌趣科技等一批赚钱效应十足的股票不仅赚足了眼球,也带火了中小盘股。创业板指数年内涨幅居全球股市前列,离历史新高也仅一步之遥。在A股市场上,更有一种说法“上证指数朝1000点迈进,创业板指朝2000点迈进”。
不过,凡事得符合自然规律,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若经济整体情况不佳,小行业的高成长持续性也将遭遇考验。从行业来看,以苹果和三星为首的智能手机近期释放出的业绩都不理想,高端智能机趋于饱和。中低端机市场目前仍处于释放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量取胜”的企业素来难以赢得高估值。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虽然中报还没有出齐,但一位行业研究员告诉笔者,电子行业业绩普遍低于预期。而从投资界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最近一些电子股的异常上涨,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市盈率与市梦率的博弈,很多公司的确有想象力,资金不愿意放弃,比如科大讯飞等。但理想虽美好,现实却十分骨感,市场上的“科大讯飞”并不多,投资者对小盘股的风险还是要有足够的认识。目前市场上,很多小股票的走势已经颇为尴尬,往上没有令人兴奋的故事支持,向下没有太多人愿意接盘。市场也就慢慢地形成了鸡肋的格局。
很多分析师喜欢把股票分为周期股和非周期股,其实大多数股票都是有周期的。近几年,绝大多数行业都已经疯过一把了,这其中包括所谓非周期的医药。多年的经验证明,当所有行业都轮涨过之后,市场总会有一段迷茫期,也许新股才是帮助市场冲出迷茫期的兴奋点。(□本报记者贺辉红)
悲观预期缓缓退场“正能量”闪亮登台
□长城证券张勇
大盘近期维持窄幅震荡的走势,上证综指在1950点-2100点之间运行已有一月之余,虽然多次寻求向下突破,但是每每总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有惊无险。与此相对应的是,创业板指数继续在高位大幅震荡,且趁大盘企稳之际,更强势创出阶段性新高。股市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归于平淡,主要原因应该是宏观经济实行了上下限管理,与此相对应的是,股市也就有了对应的政策上下限,即在经济运行至下限附近,稳增长政策屡屡出手,市场悲观预期有所改善,进而大盘渐趋稳定。
首先,海外股市迭创新高,国内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这共同助推了股市的企稳回升。受到美国7月失业率好于预期的推动,上周五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再创新高,年初至今美国三大股指涨幅均在19%以上,欧洲主要股指涨幅也在10%以上,美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对于全球股市都有所提振。从国内经济数据来看,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企业预期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等主要分项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该数据公布后投资者对经济下行风险有所缓解,稳增长的效力有所体现。当然,单一数据不足以说明经济已开始企稳,本周陆续公布的系列数据还将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只有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都能全面回暖,投资者对经济回稳的信心才能树立。我们看到,虽然市场有所反弹,但是反弹力度依然偏弱,表明投资者对经济企稳的信心不足,后续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
其次,地产再融资开闸,周期性行业虽迎来短暂的喘息机会,但是基本面依然无法得到根本改观。上周地产政策出现重大变化,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与政治局会议去年底提出的“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相比,只字未提调控。这被敏感的资本市场理解为,下半年中央不会出台更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政策将出现重大的转折。与此相对应的是,地产再融资的大门也悄然打开。8月1日,新湖中宝公告称,公司拟定向增发不超过17.91亿股,募资不超过55亿元,用于位于上海的两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日,海印股份也对外公布拟融资8.34亿元用于其商业地产项目。地产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地产板块集体大幅飙升,相关建筑建材、钢铁、机械等都出现了反弹。虽然地产政策有所改善,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多数上游行业产能过剩、价格疲弱的基本面。从未来趋势看,地产板块持续上涨的动力不足,产业链个股更可能会以“几日游”的结局收场。
近期市场热点反复切换,甚至一天一换,这令多数投资者茫然不知所措。笔者根据政策与市场表现的对应关系,可以总结归纳为调结构、促转型、去杠杆等能推动成长股上涨;与此相对应的是,稳增长、保就业、加大投资就能推动周期股上涨。关键是在什么时期出什么政策要解决什么主要矛盾。今年上半年经济以促转型、调结构为主,这催生了成长股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当7月份后经济运行至下限时,政策出现了适度调整,提出稳增长、保就业,且地产再融资的预期持续趋强,这令周期股产生了一波反弹。当然,新一届政府中长期政策目标依然是不刺激、调结构、促改革,短期稳增长的举措依然是为了保证经济平稳转型的权宜之计,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重回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此稳增长的力度也会较为有限,而且是结构性的。据此判断,上游周期性行业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并不存在持续性的上涨机会,相反成长股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依然机会多多。
从市场走势看,上周市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多数时间呈现齐涨共跌局面,并未出现互相拆台的跷跷板效应,这表明在经过前期的大幅震荡后,投资者的心态已经趋于平稳,看好蓝筹的继续看好蓝筹,看好成长的继续看好成长,游走于两个板块之间的资金越来越少。笔者认为上证综合指数未来反弹空间有限,年线2220点将构成较强的阻力。成长股由于弹性十足,并且不断有利好政策扶持,未来依然会上演震荡上行的态势,创业板指数1200点不会是最终的顶部;相反如果创出历史新高后,其上升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当然,由于创业板指数涨幅较大,泡沫也客观存在。笔者今年之所以持续看好创业板是因为创业板与主板并无可比性,主板受到了严格的估值的约束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影响,而创业板则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影响创业板个股涨跌的唯一因素就是成长性,不过此成长并非业绩成长,而是简化为用户数、流量、市场空间等。当然,所有的泡沫终将破裂,但是泡沫背后的超额利润依然无法阻挡投资者的追逐热情,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参与。
操作策略上,投资者短期宜采取适度均衡投资策略,超跌+政策改善为短期选股的双重标准,地产、建筑等板块仍有一定的反弹空间,而部分冷门板块如农业、造船、家电、化工等存在补涨机会。与此相对应的是,战略新兴产业可能会上演车轮大战,大数据、4G、LED、环保、传媒等热门品种可能会轮番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