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多晶硅价格战或卷土重来

    中国证券报 2013-07-29 09:01

     

    面对“佳音”,一些上游多晶硅厂商显得并不那么乐观。在它们看来,中欧谈判的“峰回路转”意味着我国对欧多晶硅的“双反”将不了了之。

    四川一家大型多晶硅企业此前一直处于停产技改状态。该企业一位中层管理人士介绍,今年以来,他们一直寄望我国对来自欧、美、韩等地多晶硅的“双反”能正式裁决,如此便可对进口多晶硅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从而收回被进口产品占领的国内多晶硅80%的市场份额,给国内多晶硅企业带来复产希望。

    7月18日,商务部出台对美韩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初裁结果,但并未给国内多晶硅业界带来多大欣喜。上述管理人士表示,从初裁决定对各进口厂商征收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率来看,占进口多晶硅30%份额的韩国OCI仅被征收2.4%的税率,这种反倾销的力度有限。一直以来,中国从欧盟进口多晶硅的量最多,但此次来自欧盟特别是德国的进口多晶硅厂商并未在反倾销对象名单中,对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利好程度可能有限。

    “之前我们预期商务部8月会把欧盟多晶硅厂商也列入反倾销名单,但中欧光伏谈判"握手言和"后,对欧盟多晶硅厂商的反倾销可能不会出现。”该人士表示,未来国内多晶硅行业的选择一是继续漫长的去产能化进程,二是在下游释放出的有限需求市场中加剧竞争。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国内多晶硅市场的需求量预计在8万吨左右,但国内企业目前的有效产能超过14万吨。王海生分析,即便不考虑进口多晶硅所占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多晶硅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长期维持。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尘埃落定后,与之关系紧密的我国多晶硅“双反”可能利好出尽。在市场供需仍然失衡严重的局面下,国内多晶硅行业可能面临新一轮的“价格战”。

    业内人士提醒,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光伏产业还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现在国内需求已无法消化中国的光伏产能,未来10-20年内,产能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总体产能将缩减,最终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是,上游多晶硅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形成5-6个多晶硅集团,中小企业淘汰;中游形成4-5个电池组件集团;而下游将有数量相对多的光伏电站建设、设计和运营企业。 

     

    原文:http://news.hexun.com/2013-07-29/156562675.html

    上一篇

    IPO在审企业连续三周未扩编

    下一篇

    深交所:大宗交易门槛降六成 债券ETF实行T+0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