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任志强:“钱荒”只是唬人千万不要以为出了“地王”就很火爆

    2013-07-17 01:1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市场根本就不缺钱。”昨日(7月16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直言,“钱荒”只是为了吓唬人。

    任志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7225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比1~5月提高0.1个百分点。

    谈及土地市场,任志强说,千万不要因为出现几个地王,就认为土地市场火热。对于万科的“补仓”回应,任志强似乎也能理解,在企业已经亟需进行土地储的时候,拿地也成为无奈之举。但即便是对于一线城市高企的地价大呼“疯狂”时,对于华远下半年的拿地计划,任志强还是坦言,“当然是在北京最好。”

    “土地市场一点不火爆”/

    上一次任志强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是在2012年末,彼时,华远刚刚痛失通州台湖地块。时隔半年,虽然这期间华远如愿获得北京通州梨园一地块,并展开在西安、长沙等城市的布局,但谈及“土地市场”,任志强依然“不留情面”,“我们刚刚对今年一季度的土地增幅进行了研究,2009年的时候北京平均地价是每平方米3000多元,现在却是1万多元,如果再刨除保障性住房,地价更高。”

    与地价同步飙升的是土地收益。“截至目前,今年的土地收益已经高于去年整年,达到历史第二高峰。”任志强告诉记者,土地市场收益最高的是在2011年,达到了1600亿元。

    同样的一组数据更加证实了这一趋势,国土部下属的土地勘测规划院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226元/平方米,环比增速为1.62%,较上一季度增加了0.15个百分点,且已连续五个季度加速上升。

    其中,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6044元/平方米、4799元/平方米和684元/平方米,分别环比上涨2.06%、1.25%和1.34%。

    但即便如此,看似火热的土地市场,在任志强看来都要加上 “负号”。“千万不要再因为出了几个地王,就是火爆,这个词根本就不对。”任志强表示,之所以会出现上半年土地市场的“成交热”,多源于近几年北京土地市场的供应不足。

    “土地供应量是-10%,一二线城市去年的供应量都非常低。”任志强表示,目前我国土地供应的总指标,三四线城市占比接近70%,而一二线城市只有不到20%。“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指标都是根据人均占地面积的指标来计算,受限于国内的户籍制度,大部分人口流入一二线城市,但户籍仍在留在三四线城市,这就造成了三四线人均需求过多,而一二线严重不足。”

    除了一线城市整体土地供应相对有限,其中住宅供地更为“保守”。任志强告诉记者,在土地供应中,住宅用地占比大约是29%,这其中纯商品房的占比仅有15%,“每年开发商可待开发的土地也就只有3万多公顷。”

    华远拿地重心仍在北京/

    “如果不放开土地供应,很有可能。”针对近日一则关于“北京未来四环以内的房价会超过每平方米10万元”的预测,任志强表示。

    “之前我说北京三环的房价要到5万元,没有人相信,现在你们看。”然而一向以预测见长的任志强却不愿过多地预测未来的房价走势,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句,“稳中有升”。

    “目前政策还有很多看不清的地方,所以只能是猜测,但具体会升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任志强说道。

    对于目前华远的资金状况,任志强坦言,目前凡是在境外有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都降低了很多,“我们的基础并不大,虽然大企业总的资本要高出我们将近六、七十倍,但我们没有从市场上拿一分钱,华远会保持比较保守的扩张速度。”

    “你们都在说钱荒,我没看见。”任志强直言,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不管是固定资产到位资金、还是资金总量、准备金率都能表明市场整体并不缺钱。

    但相比万科、保利这样销售规模上千亿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华远从来都无法依靠 “现金规模”。2012年,华远地产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实现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16%。公司实现开复工面积1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其中新开工7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竣工面积52万平米,同比增长138%;完成销售签约额56.2亿元,同比增长150%。

    显然,根据目前华远的财务结构,无法在北京市场大有斩获,但在任志强的布局中,增持土地一直都是华远长期以来的战略,目前华远地产已经在西安、长沙、青岛三地储备了近100万平方米的土地。谈及下半年的拿地策略,任志强坦言,重心依然会放在一线城市,“当然是北京最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金融跨界科技有利于经济转型

    下一篇

    GSK在华罚金或不足销售额1% 跨国药企违规“成本”太低?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