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周子勋:政策稳中有为引导市场纠偏

    2013-07-16 01:01

    ◎周子勋(资深财经评论员)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7.6%。从数据来看,显然符合此前预期,而这个增速也化解了市场对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说明经济虽然有下行压力但在可控区间内,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改革。

    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一表态显示,在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压力下,经济结构转型与稳增长之间密切关联。最近包括金融“国十条”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出台,说明决策层对于近期政策在结构调整上的一些纠偏之意,即通过纠正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进一步通过配套改革引导银行以及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1998年到2003年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为实现经济复苏,1998到2002年央行实行持续降息,但物价始终在负值区间徘徊,GDP的增长也出现反复,2002年还出现7.8%的增速,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1998年后中国信贷创造失灵,央行持续调低贷款利率,但投资增速始终在10%左右低位徘徊,货币增速持续下滑,导致了通缩的持续。

    造成信贷政策失效的因素,可归结为两点:第一,投资剧烈波动,房地产泡沫破灭,此前的1992、1993年房地产热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40%,但是1995和1996年国家宏观政策全面紧缩,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资都迅速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速回落到20%以下。第二,工业实体经济负债过高,企业三角债严重,即便利率降低,企业也无力举债投资,只能停止投资扩张,降低债务杠杆。

    目前也同样有着非常相似的问题:首先,2008年危机后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较为典型的有采掘、有色、钢铁等传统行业,存在降杠杆需要;最为典型的就是,江浙地区的民间高利贷风波,以及持续的钢贸企业资金违约风险。另外,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经过十年的发展,产能过剩成为目前最大问题,这也是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找到出路的关键因素。

    从当前来看,盘活存量,调整结构,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需要进一步的简化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投入。而货币政策上,盘活存量则意味着信贷的偏紧状态,这也是稳中有为的难题,因此货币政策的中性将成为一个常态。与国际经济复苏分化相比,政策的纠偏对于推动经济复苏也有着时机上的把握,过早地实施政策转变,显然会给经济复苏带来波动,政策滞后则会让经济复苏慢半拍的结果。

    从统计局已经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增速在放缓,消费实际增速和去年同期比还是下降挺多,出口数据挤掉水分之后上半年也挺惨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贸易对中国而言意味着约1.2亿人的就业,就业背后就是稳定,政府压力可想而知。不过,近期中央决策层已经释放信号称要避免经济和就业滑出下限,并一再强调要促进内需,如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等等,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这些都会给予市场积极的引导信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上半年银行理财品发行量同比增三成

    下一篇

    光伏“国策”最终版出台 众企业热盼细则落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