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土地财政路径依赖难祛 地方卖地还债动力足

    每经网 2013-07-11 09:23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是各地财政普遍的目标,今年的双过半任务几乎为压线完成,凸显今年财政收入工作之艰巨,在此背景下,土地又成为地方财政的救命稻草。

    地方政府卖地还债

    今年地方政府推地的另一大动力来自于缠身的债务。

    IMF报告警示称,由于地方政府与因商业原因建立地方政府的企业界限模糊,以财政目的进行的融资平台贷款的数量以及其对于政府负债的潜在影响很难估计。中期来看,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相关支付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是财政风险的重要来源。

    今年则是地方偿债大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10.7万亿元全国地方政府相关债务中,约有11.37%需要在2013年偿还,合计1.2万亿;加上2010年共计1384亿的中央代发地方债,三年到期需要还本付息,合计1500亿元。

    同时地方政府通过信托机构融资的6500多亿元政信合作,由于多是两年期限,很大一部分去年发行的项目也将迎来一波产品兑付洪峰。

    而卖地还债正成为各个地方的主流,审计署数据显示,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本级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7746.97亿元,占这些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的54.64%,比2010年增长1183.97亿元,占比提高3.61个百分点。

    IMF报告也指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受房地产市场影响,80%被调查的城市称会以销售土地来偿付债务。

    仍以广州为例,广州官方的版本承认至少有2400亿元债务,广州市每天用于支付利息的支出就超过4000万元,以广州市年均本级财政收入1000多亿元的规模看,要对上述地方债务还本付息尚需多年时间。

    依靠土地出让的一次性收入来偿还巨额的债务本息也是公开的秘密。某省会城市财政官员就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项目建设没钱,土地不好卖时,就通过融资平台来借钱,而最终还钱也是依靠土地好卖时的收益。

     

    难以持续的模式

    在专家的眼中,卖地还债无论是否合理,但却合乎当下地方财政现状,张斌说,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用作基础设施建设,那用正常年度财政收入去偿还压力是很大的。“比如地方借100个亿来修地铁,这笔钱可能在该地区年度财政收入中占比都很大,所以卖50亿的地去为长期建设融资,这在资金角度是合理的。”

    他说,地方政府长期建设融资需要通过债务来解决,比如按照项目进度发行长期市政债券,期限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等项目建成之后,再从每年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划入偿债基金进行还债,这样就解决了资金匹配的问题。

    “可是,中国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也没有担保的权利,所以地方政府采取的两个办法是设立融资平台和卖地。”张斌说,大体看,修回报期漫长的基建项目通过卖70年土地使用权来解决,这避免了对经常性财政收支的冲击和压力。

    但长远看,土地与地方财政的捆绑关系难以持续,林江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向房地产市场发出错误信息:房地产价格是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和政府部门可能会展开新一轮的博弈。

    他说,如果房价进一步上涨,迫使中央政府在新“国五条”的基础上再推出更严厉的房产新政措施,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因为中国有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土地也不能够无限的供给。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公开表示,财政部正在部署有关地方债的调研,将针对不同类型地方债分门别类采取政策。力求先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之后会研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总的方向是“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上一篇

    54.4亿元大单资金涌入市场 8只大象起舞身价大增

    下一篇

    五千余项食品安全标准清理一周年 经费瓶颈疑云待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