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罗慧
每经记者 罗慧
热钱的撤离令亚洲经济的风险逐渐暴露,《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专访野村亚洲(除日本外)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RobertSubbaraman)了解到,亚洲大多数国家经常账户情况的恶化已经是一个风险警示,国际资本的撤离或将加速危机的爆发,而美联储的政策则是关键。
警惕债务泡沫及低利率
NBD:您是怎样看待最近亚洲金融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遭到恐慌性抛售?未来国际资本将如何流动?
苏博文:当美联储开始逐渐缩小其量化宽松的规模时,很有可能意味着投资者在亚洲的投资将出现分化,人们更偏好经济持续增长的地区。我们认为,亚洲市场近期遭遇的抛售实际上是市场正常调整的一个过程。
对于亚洲经济来说,目前的关键点是,当美联储暗示将逐渐削减购债规模以后,投资者会更加仔细地对待亚洲地区的宏观风险,而未来国际资金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的政策。
NBD:您认为亚洲国家当下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苏博文:目前有几点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注意。
一是亚洲地区经济的基本面情况正在恶化,尤其是债务泡沫的风险。在2012年,亚洲地区国内私人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67%,金融危机以来的四年时间里,部分地区和国家的这一比值增长了30%到40%;其次是亚洲国家央行长期以来的低利率,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考虑到利率应与商业周期同步,而这也将让宏观政策的制定陷入困境,最终导致像发生在美国和欧洲那样的金融危机。目前,亚洲国家越来越依赖“宏观审慎”工具,但这些工具的风险会令央行误以为货币政策已经充分收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具的漏洞便会显现,而这种反周期的政策也会损害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经常账户变化警示亚洲风险
NBD:目前亚洲国家的情况如何?哪些国家或地区的情况最糟糕?原因是什么?
苏博文: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亚洲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开始恶化,风险正在逐步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政策一直过于宽松。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如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新加坡及日本,而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印度的风险等级最高,印尼次之,而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的情况则要好很多,处于低风险水平。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15年时间里,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常账户盈余都大幅提升,这得益于海外的强劲需求以及外汇政策上保值本币的低估值。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这11个国家及地区的经常账户盈余总额平均每季度都高达1000亿美元,约占整个GDP的3.6%。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地区经常账户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007年第三季度,这11个国家及地区的经常账户顺差从最高峰时期的7260亿美元,约占GDP6.3%,缩小到3270亿美元,仅占GDP1.6%,在2012年第四季度,这一数值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细分地区来看,从2007年二季度到2013年一季度,中国香港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下滑了13%,而这一比值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泰国以及中国大陆地区,则下滑了8%~9%。经常项目顺差的急剧收窄,已经令印度和印尼陷入了经常项目赤字。我们预计,到2014年四季度,除了印度和印尼外,中国香港、中国大陆、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将进入经常项目赤字的行列,而韩国、中国台湾及菲律宾的经常账户顺差表现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好的。
NBD:亚洲国家或地区是否会发生类似1997年那样的危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苏博文:从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亚洲地区经常账户顺差的变化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然而,对于亚洲地区来说,却是一个警示信号,提示亚洲地区经济基本面恶化的各个风险点,包括潜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经济过热以及快速膨胀的信贷规模,而导致这些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亚洲长期以来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推出QE之后,大量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涌向亚洲地区寻找投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了这些国家正常的宏观政策,同时也让这些国家忽视了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市场情绪一旦发生变化,假如前述国家的政策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便会导致更大的国内私人部门信贷泡沫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进而在未来几年演变成金融危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