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M2:一个提前进入百万亿俱乐部经济体的故事

    2013-06-28 01:19

    文:杨晓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104.21万亿元,已稳居百万亿元级别上。

    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拾级而上的态势。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但近五年来我国M2的增长出现“狂飙突进”的一幕:自2009年起,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2012年已达97.42万亿元。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

    随着M2的高歌猛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钱不值钱”几乎已在街头巷尾取代“今天吃什么”的日常话题。

    两因素主导M2增长

    我国M2在2000年末余额为13.25万亿元,到2012年末达到97.42万亿元,增加了84.17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末的7倍多。相应的,我国央行资产负债总额2012年末达到29.45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末3.94万亿元的近7.5倍。

    可以说,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总量迅猛增长,其增长规模和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首屈一指。影响货币总量扩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是人民币贷款。贷款作为银行主要业务,尽管需要存款支持,但发放贷款时,由于急于规模扩张等需要,实际上在贷款收回之前,就增加了货币投放。200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94万亿元,2012年末达到62.81万亿元,增加了52.87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末的6倍。

    其次是金融机构外币占款(最主要的是央行外币占款,对应的是国家外汇储备)。2000年末金融机构外币占款余额为1.43万亿元,到2012年末即达25.85万亿元,增加了24.42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末的18倍多。

    第三是其他间接融资因素,如商业银行购买企业或政府债券、信托贷款等。此外,央行以人民币购买黄金(黄金占款)也会增加人民币投放。当然如果以外汇储备购买黄金,变成黄金储备,则不会增加人民币投放。因此,这部分增加人民币投放的规模并不是很大。

    可见,前两项因素合计影响M2增加77.29万亿元,与M2增加额相差仅6.88万亿元,M2增加基本可以归结到这两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猛增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种政策不断推出,国内经济开始反弹,投资、消费需求增加,贸易持续保持“双顺差”。然而,在经济持续向好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却出现超额增加,并伴随着通货膨胀,如此M2增长,自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我国而言,M2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了巨额外汇占款。2003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收支多年“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外汇占款仅为3.48万亿元,而2012年末,我国外汇占款额达到了23.67万亿元,占M2近25%。为维持币值稳定,央行只好购买外汇,造成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第二,信贷高速增长。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中,银行信贷成为广义货币M2的主要来源,信贷投放的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额9.59万亿元,2010年、2011年新增贷款分别为7.9万亿元和7.47万亿元,2012年新增贷款额也超过8万亿元。

    第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货币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之前不参与市场交易的商品逐渐进入了交易环节,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如土地、矿产资源等。此外,包括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吸收了大量货币,间接推动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第四,货币流通速度同样影响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依然落后,资金周转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投资效率低、占用货币量大,因此对货币资金需求较高。

    第五,“全球性”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主要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元的增加导致全球流动性增强。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只有通过投放本币来实现汇率稳定,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国内流动性。

    M2是通胀的晴雨表吗?

    2007年我国物价水平开始出现上涨,CPI指数曾一度达到5%以上。由于物价上涨与M2快速上升同时存在,许多人将通胀归因于M2的高企,并因此得出结论:货币超发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因此,有人将M2/GDP用于衡量一个经济体货币是否超发,并将其当作预测通胀的工具。

    从国内外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货币量的超发与通货膨胀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M2/GDP也不能作为预测通胀的有效指标。

    金融危机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不断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投放量大大增加,但美国物价却未现上涨反而下跌;日本的M2一直远远高于GDP,2011年M2/GDP更是达到241%,但迄今仍在努力走出通货紧缩;俄罗斯的物价涨幅已超过10%,但M2/GDP仅为43.9%。由此可以说明,M2高企与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间并不存在确定关系。

    从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看,M2的高速增长对物价的上涨确实存在一定影响。通过分析以往M2和CPI数据可以证明,二者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这种现象越早期越明显。

    不过,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影响通胀的因素变得繁多复杂,一国物价水平不但受国内因素影响,国外的经济变动,同样会对本国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便会受到影响,继而将这种价格上涨趋势传播到其他行业;同样,大量国际热钱流向本国楼市、股市,流动性的过剩也会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

    因此,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能单独透过M2值或M2/GDP作出判断,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

    作者为金融事业部副主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金融危机5年,美国经济稳步复苏,“山姆大叔”重回实业

    下一篇

    超级金融机构与监管的博弈:分业/合业的一个反复不断的恶性循环链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