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财务费用超净利 中华企业再拿地计划遭质疑

    2013-06-24 00:58

    中华企业财务费用如此之高,主要是信托成本高且无法资本化,利息支出达6.6亿元,财务费用率高达18.2%。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实习记者 顾晟昱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实习记者 顾晟昱 发自上海

    净利润约5.65亿元,而财务费用却高达6.51亿元——中华企业(600675,SH)2012年的年报数据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近日,在中华企业股东大会上,部分投资者对于去年超高的财务费用提出了质疑,矛头直指公司高层管理不善。

    相关资料显示,中华企业于2009年9月起曾花巨资在上海等多个城市拿地。伴随2012年楼市调控的到来,当初高价拿地的部分项目陷入销售困境。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中华企业不得不通过信托等方式融资,由此造成了超高的财务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近日发布的公告又爆出总金额不超过38亿元的拿地计划,这再次引发业界质疑。

    财务费用高过净利润/

    6月18日,在中华企业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表示,中华企业与绿地、万科等地产企业都经历了20年的上市发展,但如今公司销售收入与后两者相差甚远,且财务费用与销售额更不成比例。

    中华企业2012年报披露,当年净利润约为5.65亿元,而财务费用却高达6.51亿元。而行业龙头万科2012年的净利润为125.5亿元,财务费用仅为7.65亿元。

    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华企业的短期借款为12.9亿元,长期借款为39亿元,应付债券为11.9亿元,这三部分有息负债高达63.8亿元。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研报中指出,中华企业财务费用如此之高,主要是信托成本高且无法资本化,利息支出达6.6亿元,财务费用率高达18.2%。公司2012年报披露,一年内到期的其他非流动负债中就有8款信托产品,期末金额达22.3亿元。

    年报显示,中华企业发行的信托产品年利率普遍在10%以上。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指出,拥有国企背景的中华企业应是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只要有合理的抵押物,申请利率更低的贷款问题不大。但记者查阅其2012年年报发现,公司已抵押资产的账面价值高达151.39亿元,而净资产不过60多亿元,很难再拿出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

    高价拿地埋下祸根/

    中华企业董事长朱胜杰在回答投资者质疑时称,公司在销售规模等方面落后于领先企业,与地产调控政策有关。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早前大肆拿地,中华企业在2012年的地产调控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克尔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7日,中华企业在杭州、上海、苏州、江阴等地拿下6幅地块,共耗资约80亿元。

    然而至今,其中多数项目均处于建造中,仅有松江誉品谷水湾项目于今年4月开盘。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该项目已销售158套。不过公司年报曾披露,该项目需计提2.5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这意味着项目可能会亏本销售。

    中华企业此前大量拿地,已经演变成现在巨量的存货。凤凰财经显示,中华企业去年底的存货周转天数为3818天,而万科同期为1275天,保利为1399天。

    再拿地计划遭质疑/

    在存货高企、财务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华企业近日发布公告称,为了增强公司新增项目投资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公司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2013年度购买土地总金额不超过38亿元。该议案同样遭到投资者质疑。

    已捉襟见肘的中华企业,拿地的资金或来源于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近日,中华企业发布公告,上海地产集团增持股份至36.36%。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中华企业造血能力欠缺,此时拿地或暴露诸多风险。他指出,作为中华企业的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通过增持有助于中华企业理顺股权关系,但在短期内改善其财务状况不太可能。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指出,目前中华企业拥有现金20亿元,但净负债率高达152.3%,高额信托融资成本将继续拖累业绩,公司应将加强销售,加快资金回笼。

    为什么在存货周转速度不快的情况下,中华企业仍然选择拿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去传真采访中华企业,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应。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雅士利否认“政策联姻”:张利钿续任 原团队保留

    下一篇

    华谊丙烯酸公司爆燃 高桥石化系月余两起事故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