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海艳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杨海艳 发自上海
随着节能家电补贴的终止,实施近3年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也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以调整汽车消费结构、节能减排为目的的汽车补贴政策,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对车市消费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政策所起到作用有多大?未来是否应该继续补贴,以何种形式补贴?对于这些问题,业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每日经济新闻》特邀业行业专家和汽车企业相关人士,倾听来自行业中对于汽车“节能补贴”的真实声音。
讨论嘉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罗磊◎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 崔东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 杜芳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关总监 杨学良
NBD:怎样看待目前正在推行的汽车“节能补贴”政策?
罗磊:首先我对国家的节能补贴是赞同的,但是对目前的补贴方式并不太赞同。目前“自上而下”的补贴方式,并不能让消费者直接产生“节能”的意识,而是被经销商和销售者作为“让利”的噱头常态化,补贴的引导意义被削弱。
崔东树:感觉目前的“节能补贴”对车市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从车型销量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对1.6L以下的乘用车进行补贴,但是节油率更低、更环保的A00级车型近年来销量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另一方面,随着车型往增压化的方向发展,更多小排量的大型车也进入补贴范围,相对来说,1.6L这个补贴界限有点宽松。在我看来,节能补贴并不能简单地以排量为唯一标准,而应该在油耗上更为趋严,提倡“绝对节能”。
杜芳慈:我不赞成对传统汽油车特别是小型车进行补贴。对车型丰富的车企来说,补贴也不能促使车企去更多地生产小型车或者节能车型;从市场消费来说,如果市场更多需要大排量车型,那么补贴也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车市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主要还是应该市场说了算。另外,补贴的标准不应该按照油耗一刀切,而是应该按照节油率来补贴。
杨学良:节能补贴能助力汽车消费,但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NBD:“节能补贴”的市场效用到底有多大?
罗磊:从目前来看,“节能补贴”的市场作用正在减弱。一方面,终端市场的促销已经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补贴方式的不合理让消费者逐渐麻木,市场引导作用趋弱。
崔东树:对市场的拉动应该说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车型,补贴金额占据车价的5%~8%左右,如果10万元以上的车型,拉动效应应该并不明显。
杜芳慈:“节能补贴”对促进1.6L以下小排量车型消费肯定有作用,但至于作用有多大,难以估测,因为没有数据做对比支撑,除非节能补贴取消,才会知道这一政策对终端销量的影响。
杨学良:站在个人消费立场来看,节能补贴应该在相对低端的市场影响更大。
NBD:在补贴方式上,您觉得是应该直接发给消费者,还是转由企业交给消费者?
罗磊:我觉得应该采取与当年“汽车下乡”补贴一样的方式,由各级地方财政直接补贴给消费者,这样对消费的引导意义更大。目前采取“自上而下”的补贴方式,让企业更多地把节能补贴当成一种“促销”的利器,而消费者也习以为常,觉得即便没有这一政策,厂商依然会提供相当的让利,这样补贴的初衷就大打折扣。
崔东树:我觉得方式上并无特别的差别,最主要一点能让消费者拿到补贴就可以了。
NBD:是否赞成利好或补贴汽车消费的政策延续?
罗磊:从市场角度看,利好或补贴政策对引导汽车理性消费有一定意义,但这不应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把市场的走向还归于市场自身,让市场真正去作用。不过,从另一个层面看,节能补贴政策的存在,将会促使车企为达到补贴要求,从而去改善技术,提升产品力,倒逼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专注于产品的品质提升和节能减排,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崔东树:节能补贴的持续还是十分有意义的,毕竟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助推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从企业层面看,国家出台政策去持续地支持,有利于企业对国家政策提前预知,并有动力去进行节能产品研发。
杜芳慈:我认为不应该对传统汽油车进行补贴,反而应该把补贴放到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型身上,按照之前传闻的“按节油率分16级进行补贴”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可以鼓励车企去不断提升技术和燃油经济性。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补贴上,还需要从科研和终端市场的层面进行双重补贴,让这一市场迅速成熟。
杨学良:从车企的角度看,利好或补贴消费的做法,只能起到“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消费者买车,并不是单纯考虑一款车的补贴,而是综合考虑产品的品牌和售后服务等诸多因素,这才是车企的竞争力所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