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是证券公司获准向证监会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第一个工作日,但不少券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却表示,虽然紧锣密鼓的筹备多时,但申请递交却并不容易。
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架构成为绝大多数券商卡壳的主要原因,短期内恐将只有五家已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能递交申请,多数摩拳擦掌已久的券商只好寻路“曲线救国”。
此外,券商人士透露,监管部门人士此前已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六一”大限后大集合产品既不允许新设,也不再允许投资者申购,但截至目前尚未下发正式文件明确如何操作,大集合产品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业界尚在等待细则。
谁来抢跑?
事实上,符合条件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券商不在少数。按照《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开展该业务的条件为:符合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等。当时,业界初步估计有16家证券公司符合条件。而招商证券(600999)最新的研究报告则显示,截至5月31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达3193亿元,理财产品净资产3095亿元。其中,38家券商的集合理财规模在2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中则有中信、海通、华泰等13家符合20亿元门槛。
前述暂行规定发布后,数家券商均已表示在积极筹备递交申请,但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券商均表示,尚未递交申请,难题在于如何开展业务。
消息人士透露,此前监管部门专门就券商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召开内部会议,有关负责人明确提出,券商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必须符合两大规定:一是没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须成立和资管并行的基金一级部门,二是此类公司如果旗下拥有基金公司股权,则需要把相应高管撤回。(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如是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部门独立,除确保风险隔离外,还能防止利益冲突。
但这一规定让不少证券公司犯难,一家资管业务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负责人透露,“我们公司领导基本不赞同再设立一个一级部门做基金业务,本来资管业务赚钱就不多,这下等于需要重新铺一个大摊子”。他表示,目前多数证券公司筹备公募基金的主力人马均来自资管部门,拆成两个一级部门运作成本高且难以整合公司内部资源。而由于多数满足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券商旗下均有基金公司(据金牛理财网统计数据,券商系基金公司共42家),证监会要求撤回基金公司高管这一条款更是让不少券商直呼难以接受,没有哪家券商愿意撒手对基金公司的掌控。
摸索解题
对于面临的政策难题,一家上市券商高管表示公司虽然早就搭建好了筹备队伍,但具体如何解决与政策冲突这一难题还需董事会最后裁决,预计最终拿出方案再上报最早已是下半年的事情。
“按照这样的规定,现在唯一能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的公司只剩下了拥有资产管理子公司的五家券商,他们可以在子公司下设管理资管和公募基金的两个并行的部门,即容易整合内部资源又避免了风险”,券商人士表示,目前,仅有东方证券、国泰君安、浙商证券、光大证券(601788)及海通证券(600837)已设立资管子公司,这五家公司或率先递交申请。
一家已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高管也透露尚未递交申请,一方面是等待细则下发,另一方面则是忙于赶上资管末班车,“对券商来说,做大集合产品更合算、收益更高,目前行业里绝大部分大集合产品都会提取收益20%,远远高于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用,做公募基金则没有这个收入,若不是考虑到大集合即将叫停,券商也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做公募产品。”
而其他没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恐难搭上公募基金首班车,一些证券公司正在酝酿将其资管分公司改为资管子公司以规避政策制约,但这必然延后券商普遍开展业务的时间。
前述券商人士同时透露,“证监会机构部的领导则会上鼓励券商探索更多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模式,不知道是否会有别的券商想出解决之道。”但有资管人士对表示如果政策没有指出明路,恐怕券商短期内无路可走,希望监管部门考虑行业现状,做好顶层设计。
迷茫的大集合
尽管困难重重,但绝大多数券商均用足气力抢滩公募基金业务。一方面为了符合证监会的相关规模,另一方面为了搭上集合产品的末班车,5月证券行业集体突击抢跑,一个月内成立266只集合理财产品,成立规模高达388亿元,可见行业对开展公募基金的热情。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由于公募基金投资者门槛较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门槛更低,券商大集合转向公募业务后,将有效拓宽券商资管业务的客户群,有助于迅速扩大业务规模。但由于目前大集合转公募的业务具体细则尚未出台,对券商资管业务的具体影响尚不明晰。
但在积极追赶的同时,更多券商资管部负责人仍在等待政策明确大集合产品何去何从。“此前监管部门在内部会议上提及过,理论上"六一"大限之后,券商不再允许设立大集合新产品、投资者新申购产品也将被叫停,今天一上班我特意跟渠道打听过申购能否照常允许,但是同事回复我还没有进一步消息,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步大集合产品怎么办”,北京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透露,监管部门计划针对大集合产品发文,但目前尚未收到正式通知,但已有的大集合产品延续到存续期结束将是大概率事件。
而对于部分未达到开展公募基金业务标准的券商而言,大集合产品的大门关上之后,在理财产品市场唯一可图的仅有小集合和定向产品,行业差异化竞争必将日趋激烈。
原文:http://stock.hexun.com/2013-06-04/15480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