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兰州造城复工两部门“谦让”至今未立项

    2013-05-28 01:24

    “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至今未能立项,只因当地国土部门和发改委都互相“谦让”,称自己没有权限给该项目立项。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刘林鹏发自兰州、成都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刘林鹏 发自兰州、成都

    兰州城北,经过短暂的沉寂,挖掘机的轰鸣声又响彻山谷。

    久困于“两山夹一河”的兰州,抡起了开山巨斧,试图再造一个兰州城,这个项目官方称之为“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包括两个项目,分别由太平洋建设集团和碧桂园负责,总投资达数百亿元。

    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去年10月26日开工,因太平洋建设集团首席顾问严介和抛出“半年推掉700座荒山”的言论而备受关注,没想到,却在今年4月24日突然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责令停工整顿。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兰州实地调查发现,该项目已经逐步复工。不过,5月下旬来自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的一份紧急请示上报兰州市政府,列举了该项目仍存在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林地报批、土地征收报批等前置工作未完成的硬伤。

    记者调查发现,该项目至今未能立项,只因当地国土部门和发改委都互相“谦让”,称自己没有权限给该项目立项。

    叫停后 工程又获准复工/

    2012年10月26日,这场声势浩大的削山造地工程正式开工。“我们把两年半的工期缩短至6个月,赶在明年春天沙尘天气到来之前,将这25平方公里推成一马平川。”太平洋建设集团首席顾问严介和曾信誓旦旦地表示。

    然而,6个月工期结束前2天,即今年4月24日,兰州市下发《进一步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的通知》,包括上述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暂停施工,落实防尘降尘措施。

    不过,对当地政府和施工方来说,都不愿看到停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项目已悄然复工。

    5月18日下午4时,碧桂园的工程现场一片繁忙,挖土机与拉土的卡车不间断地轰鸣,周边还有成片绿油油的果园。据当地媒体报道,4月23日,碧桂园已拿下该片区的800多亩土地,拿地成本仅10万元/亩。

    一名在果园附近放羊的白道坪村村民告诉记者,政府要向他们支付20万元补偿费,目前已兑现16.3万元,不过荒山部分不在这笔钱里。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工地,一名工人说,项目建设指挥部就在南面的山上,主要的施工作业面也在那里。不过上山只有一条路,入口处还有保安执勤。趁保安不注意,记者拦了一辆上山的工程车到达山上。

    放眼望去,方圆三四里散布着许多工程机械。尤其是那些海拔较高的山头半腰处,还隐藏着不少熄了火的挖土机。

    一名挖土机师傅说,他们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订的合同是一个月3万元工钱,“对方老是拖拖拉拉,结不了账。”

    在工地西北角的一个山头,这里已复工作业,3台挖机同时开工,黄土沿着斜坡往下堆积,尘土四起。

    太平洋建设集团兰州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财务中心的张主任向记者确认,公司已接到复工令。

    “相关部门去看了以后,形成了验收的东西,而不是偷偷干的,我们下了通知以后,他们才复工的。”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告诉记者,在挖掘机挖土的每个工作面上,都用巨型喷雾器来降尘。

    削山造地为何不利用省内的城投平台呢?“兰州市城投没钱呀,它在修路、修桥等基础设施上资金紧张得很,都需要银行贷款。”李长江表示。

    有硬伤 国土局建议再停

    尽管当地有关部门批准了复工,但这项工程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今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也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质疑该项目工程开工前未作环评。

    5月19日,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向兰州市政府上报了 《关于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相关问题的紧急请示》(以下简称《紧急请示》),这份文件承认,该项目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在未完成报批手续的情况下,太平洋建设集团和碧桂园建设项目已经开工,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硬伤”。

    《紧急请示》特别提到,因央视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了报道,对项目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使该项目顺利实施,“不至于因手续不完善而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建议项目在各项手续完成前,先暂停施工。

    这份文件中提出的 “硬伤”之一,就是项目实施方案的报批还未完成。根据国土部和甘肃省国土厅相关要求,该项目应由项目实施单位在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评价等基础工作的前提下,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甘肃省国土厅批准实施。

    兰州市国土厅表示,目前已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流失评价工作尚未完成,因此希望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完成,以便达到报批要求。

    “项目环评已经出来,正在上报批准。”近日,李长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需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后,建设项目方可开工建设。

    “先开工后环评?现在我们环评都已做好了。当然了,要严格按照程序去办,那是对的。不过,既然这个工程是试点项目,也没有现有的规定说必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程序要办到哪一步。”李长江说。

    参与该项目环评工作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李丁告诉记者,环评包括两项,一个是规划环评,一个是项目环评。对于规划环评,政府是必须要做的。后期引入的项目,应该是建设单位与政府找第三方来完成的。

    “规划环评的具体任务就是对规划区及其影响的范围进行环评,”李丁表示,“目前还在公示中,公示结束后,马上就会进行后续的评估。”

    最大硬伤:仍未立项

    《紧急请示》中提出的最大一个硬伤是,这个耗资数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到目前还未正式立项。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未能立项的原因是,国土部门和当地发改委互相“谦让”。兰州市国土局称,该部门多次与兰州市发改委衔接,对方均以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由国土部门立项为由”拒不立项。

    兰州市国土局认为,该项目与平常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有本质的区别”,并引用陕西延安的情况说,“延安市未利用地开发项目与我市相同,就是由陕西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市发改委尽快对该项目立项。

    5月24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兰州市发改委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我们市发改委没有权限来批。”兰州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兰州市发改委已把这个项目报到甘肃省发改委,省发改委认为也没有这个权限来批,就不予备案,而国土部门认为这个权限在发改委,“现在省里正在开会准备制定一个实施办法。”

    《紧急请示》提出的另一个“硬伤”,就是林地的认定和报批,因为“试验区内现状地类的认定方案,国土部门和林地部门意见不一致”。

    该文件称,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试验区内林地仅占2.84%,但根据林业部门的统计,试验区内80%以上为林地。

    国家林业局曾专门向甘肃省政府发函,要求加强林地保护,坚决杜绝借 “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之名毁坏林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因此,林地的认定和报批成为一个关键,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建议兰州市政府协调甘肃省林业厅对林地进行认定和报批。

    兰州市林业局办公室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牵扯国土资源的由国土局来管,涉及森林资源的由林业局管理,两部门有协作,林业局有个专门的业务处室负责跟国土部门进行衔接。“国土部门将工程的合法手续办理下来,林业部门以监管职责到现场去监督,来确定合法的界限。”

    《紧急请示》还提到土地征收报批问题,建议市政府责成项目所在区县,全面启动项目区内集体用地的征收工作,并按程序对涉及农民的土地进行报批。

    兰州削山造城不能承受之重:生态难题悬而未决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刘林鹏 发自兰州、成都

    作为一个河谷地带发展起来的城市,兰州受地形限制,想要地已无地。《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曾指出,“(兰州)主城区发展空间有限、供需矛盾突出”。而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似乎让久困于“两山夹一河”的兰州看到了希望。

    彼时,太平洋建设集团首席顾问严介和曾放出豪言,未来6个月时间里将整体平移700多座山,平整土地约25平方公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山造城”。

    然而,在造城过程中,生态环境本已脆弱的兰州,如何搞好生态建设,备受外界关注。如自然流域的现状会否因此改变?排洪会否引发滑坡、泥石流?更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述种种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除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林地报批、土地征收报批等四大硬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兰州造城”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市域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多,生态建设需求突出。”《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这样评价兰州的生态环境。

    兰州当地的一名学者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规模推山造地对生态肯定会有影响。

    生态环境本已脆弱/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曾做了如下描述:兰州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承载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匮乏。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2010年森林覆盖率为12.21%,与全省的13.42%和全国20.36%差距较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247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同时,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岩土体破碎,加之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区内地质环境的影响,使得境内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863处,受威胁人口66.7万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需求突出。

    兰州当地的一名学者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规模推山造地对生态肯定会有影响。由于兰州地质结构与地貌特征,如果只是简单地推平或处理肯定会埋下地质隐患,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地方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还要有约束性安排,比如企业开发多少用地,必须种植多少树木等。

    去年底,太平洋建设集团首席顾问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了未来“兰州新城”的模样:新城将引入黄河水、保留“本身比较漂亮的山体”、开挖人工湖,最终形成一个山水绕城、依山傍水的新兰州。“有湖泊、有河流、有小溪、有沙滩、有湿地、有岛屿,山顶花园城市,非常美。”

    黄土湿陷等潜在威胁渐显/

    权威资料显示,兰州市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250~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干旱威胁严重。兰州市水资源具有自产径流贫乏、客水资源较丰富与时空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7.23亿方,其中,入境水资源量约323.25亿方,可支配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3亿方。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5亿方,允许可开采量1.59亿方,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东南的湿润山区和河谷川区,广大黄土丘陵地区地下水贫乏,矿化度高,难以利用。

    “这仅是严介和美好的蓝图。”李丁表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兰州市辖区的水资源利用是有控制的,比如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绿化用水以及农业用水,都有一个法律意义的规划。

    “严介和讲的‘大水体’思想并不是有多大的水面就要消耗多少水体。按照我们的理解,他讲的是水体的空间布局或表现,比如不论黄河向哪儿流淌都要流下去,如果黄河的一支流从新城流下去,新城中间就会表现出新的水体,但并没有消耗多少水资源,顶多会蒸发一些,而真正消耗的是新城建成之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用水。”李丁表示。

    “兰州人对于生态有切肤的感受,对于绿色有更多的盼望和珍惜。”兰州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牛铮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人民在全国曾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背冰上山植树造林”。在没有建刘家峡水库的时候,黄河到兰州、陕西等地都是封冻的,冬天河面上都可以开汽车,冬天把冰凿成方块背到山上,并把它埋到已栽下树苗的树坑里去,等到春季冰融来保证树苗成活率。现在兰州南北两座山已基本绿化了。在新一轮发展中,兰州比其他地方更看重绿色,并且已有规划,比如已绿化的山头不能推掉。不仅要有美丽的建筑,美丽的生活,更要有美丽的绿色。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蒙吉军曾向媒体表示,黄土土质一旦受到人工的干扰,其受力结构发生变化就容易导致崩塌,而这种崩塌的诱发因素之一则是降水,所以雨季到来时才是对削山造城的最大考验。

    兰州市环保局副调研员吕昭文向《新世纪周刊》记者表示,如果开发不当,削山造城填平沟壑,的确有可能会影响雨季排洪,但只要规划得当,预留出行洪道的空间,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在吕昭文看来,兰州削山造城最大的风险并不在于诱发地质灾害,而在于湿陷性黄土地貌给未来建筑本身带来的潜在威胁。

    兰州周边山丘是典型的湿陷性土层。所谓湿陷性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

    李丁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项目建成以后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黄土的“湿陷”问题,平均约30米造一个平台,各平台之间会有一个“坡面稳定”的问题,是否会改变自然流域的现状,排洪或泄洪会不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问题,这些在环境评价影响中都是要引起重视的。

    “按照规划,在削山造地过程中有一些大的沟壑为了防洪是不填的,也不是连起来的。不像我们所理解的,从这里划出一条线,并连成一片,全是作为建设用地来用。”李长江表示。

    造城应以人为本/

    “造城热”正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从去年4月份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就在延安市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根据正在实施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延安市将通过 “削山、填沟、造地、建城”,用10年时间,最终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是目前城区面积两倍的新城。

    据称,延安的“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

    此外,“车城”十堰老城区的东、西两面亦在大规模造城。其中,“东部新城”的规模将达到4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的规模将达到46平方公里。现在,十堰城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左右,这相当于再造一个十堰。

    “以前国内很多城市热衷于造工业园,现在热衷于造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文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但是在“造新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城融合。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景观带。”文辉表示,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以城市产品为核心。新城建成了,关键看人能不能融入进去,这就需要有产业环境和就业空间。

    牛铮超表示,兰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要转移来自发达地区需要淘汰的或转型升级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就存在“高污染、高能耗与产业低端”的问题。兰州企业要“出城入园”搬到新区去,就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解决 “两高一低”的问题。在转移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产业基础与产业政策的条件,产业新区要规划好污水排放与空气治理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与搬迁。

    造城探因

    地形受限 兰州欲削山造城打破困局

    受南北山系限制,兰州只能沿黄河谷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东西延绵5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1.8公里的狭长市区。

    兰州削山造城背后也凸显出现实的困局与城市的无奈。5月21日,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受地形限制,兰州市用地非常紧张。

    700个山头将分批推掉 /

    2012年初,国土资源部出台《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从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和大部分县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国情出发,试点地区可以适当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荒滩。兰州成为国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试点城市。

    2012年,10月26日。削山造城的大幕拉开。由兰州市政府与太平洋建设集团合作的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开工仪式在城关区青白石举行。

    据《兰州日报》报道,此次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是继太平洋建设成功参与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之后,兰州市政府与太平洋建设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的又一次深度合作。此次开工的城关区青白石街道1号片区项目,东起规划包兰二线(土圈沟),西至盐什公路,南起规划北快速路(砂金坪),北至分水岭(荞麦梁),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总投资200多亿元,内容包括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土地的征收、转用、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继去年10月26日太平洋建设集团1号片区开工后,10月31日,兰州市又与以平山造城而著称的房产巨头广东碧桂园集团正式签约,在城关区包兰铁路以东、大浪沟以西、城关区划界线以南、北环线以北的区域,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平山造城,而这一区域正是规划当中的2号区。

    “国土资源部有一个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的试点,初衷也是为了少占耕地或者不占耕地,国土资源部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探索未利用的荒山、荒地来搞试点。”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土资源部给了兰州20平方公里的指标,我们是分期分年度来做的,首期只做一部分,太平洋建设集团做的只是4.85平方公里,完全是在国土资源部批复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李长江称。

    李长江表示,有媒体报道说半年要推掉700个山头,其实不是这个概念,都是分批做的,国土资源部规定到2016年做10平方公里,试点是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的。

    土地制约经济发展/

    5月21日上午,兰州。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站起身,走到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兰州市卫星地图前,一边用笔指点,一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兰州市用地非常紧张,兰州的地形是两山夹一河。你看,南北两边全是山,兰州就在黄河河谷盆地里发展,受地形限制,想要地已经没有地了。”

    一份名为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文件中的信息亦印证了李长江的观点。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中称,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受河谷型城市地形条件的限制,兰州市主城区的空间拓展极其有限。

    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兰州市主城区所处的河谷空间规模扣除目前形成的164.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河流水面、滩涂、苇地与其他土地,以及具有生态意义的大面积连片防护林地、果园,用于兰州市主城区扩展的空间已不足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过度密集,市区人口密度高达15355人/平方公里,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大,影响了省会城市职能的发展和功能的提升。

    “兰州目前的土地供应一年大概就是五六千亩,这两年土地出让金已经开始减少,主要是无地可供了。兰州市有61个城中村,城中村建的房子也是非常密集,已腾不出多少土地。”李长江表示。

    “有些项目来落地,因没有地,落不下去。搞这个事情也是迫不得已。不能说仅为了卖地,主要是发展受限,没有地了。”李长江颇感无奈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

    “因为项目非常大,震惊全国甚至震惊全世界,包括国外的一些媒体也跑来直接问 ‘你们是不是疯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项目?”参与该项目环评工作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李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面对土地供应压力以及城市人口压力,兰州急切需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李丁表示,从西北五省区的省会或首府来看,兰州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人口密度又非常高,土地供应成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现在有相应的公司愿意到西部地区来开发,很快就形成了落地的项目,这么大的尺度,在国际上都是少见的,不过这个规划是长期的,不是一天或两天就会立见成效的。

    李丁称,在实际操作当中,移山造地工程还是理性的、有步骤的。

    “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得很清楚,兰州是一个在河谷地带发展起来的一个城市,在过去历史上,兰州一直是以军事重镇而存在的。”兰州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牛铮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牛铮超表示,兰州土地资源奇缺,因为它是一个狭长的河谷地带,那么只好充分地利用低丘缓坡荒地,来实现城市新的扩张与发展。

    兰州削山造城风波背后 严介和“移山”梦陷资金困局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刘林鹏 发自兰州、成都

    包工头陈老板最想干什么?要钱!确切地说,是向太平洋建设集团讨要因兰州新城削山造地工程长期停工而形成200多万元的补偿款。

    两个月前,陈老板听信严介和领导下的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召唤,带领手下一帮兄弟携带工程设备从全国各地集结兰州。但山头还没削下多少,他就遇上了兰州市的一纸停工整顿令。

    从2012年10月的隆重动工,到如今工作面的大面积萎缩,半年时间已经过去。然而,这距离严介和当初宣称的“半年内推掉700座荒山”,似乎还差得太远。一直被严氏引以为荣的“BT模式”曾在全国多地屡试不爽,但在兰州却遭遇了空前的资金困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历时一周多时间在兰州新城削山造地现场走访发现,太平洋建设在停工多时之后,近来却悄无声息地复工,大量工人对于何时能拿到工钱仍心存担忧。更重要的是,项目开工以来,环评还未获批。面对记者的采访,上述项目指挥部负责人始终遮遮掩掩。而太平洋建设集团总部在记者发去采访提纲后,也一直未有任何回复。

    太平洋建设将部分撤走/

    一旦利润遇到威胁,那些外雇的包工头们也犹如整个棋局中的一枚棋子,随时可能会被企业遗弃。

    5月18日下午1点,烈日当头,包工头陈老板一行就直奔太平洋建设集团兰州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的接待中心,目的只有一个——与对方交涉那200多万元欠款的着落。

    在接待中心的墙壁上,记者看到,这里还悬挂着严介和与严昊父子分别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握手合影的多张照片,似乎在向外界展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雄厚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据陈老板透露,他们与太平洋建设集团之间至少有一层雇佣关系,陈老板自己只知道他上面有一个直属的、来自甘肃某装饰公司的老板。

    这一事件还要从太平洋建设兰州新城移山造地工程被叫停说起。今年4月24日,兰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各类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暂停工程施工,由兰州市国土局督促城区周边所有削山造地项目一律停工整顿,并负责制定落实削山造地规划、各项防尘抑尘措施及操作规程,按相关规定和要求报批手续,逐家落实各项防尘降尘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通知还提及,削山造地工地在整改后经国土、城管执法、环保等部门审核验收,并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开工。也就是说,推山造地要想复工,必须经过多个部门的验收审批,其耗费时间之长也可想而知。

    “你(辽宁太平建设)让我们做一两天不做了,你给我们的工资怎么付?我们给这些挖机师傅怎么付?我们大多数都是大老远从外省赶过来的。”包工头陈老板下面的一小包头王某抱怨说。

    陈老板介绍称,他们这个工程队一共50多人,今年3月20左右听从辽宁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安排,从全国各地赶到兰州,“想着这个工程有钱赚,又是政府工程,太平洋建设名气也比较大,觉得比较靠谱一点,因为是削土方,兰州这边少雨,活儿好干一点。”才干了最多10来天,甚至有些才两三天,在没有任何书面停工通知的情况下,累计停工43天。

    据了解,在陈老板的工程队里,有些机械是他们租过来的,还有些是从银行按揭来的。“按揭的话,一个月是不敢停工太久的。”小包工头盛某颇为沉重地说。

    来自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多个项目工程部负责人向记者证实,辽宁太平洋建设集团将会撤出在兰州新城的工作面,并转移至其他地区。

    “扬尘影响太大了,太平洋建设整个集团在调整,工程进行收缩,工作面也进行了控制,能做贡献的留下,不能贡献的清场。”陈老板说,“辽宁太平洋建设内部也有调整与变化,比如他觉得兰州这边没有利润,但觉得辽宁、吉林那边工地比较好,利润可观,就把这边一扔。”

    次日下午,当记者再次见到陈老板时,他们还在大浪沟村的一处三层小楼上,等待辽宁太平洋建设集团领导给予补偿,有几个小包工头昨天谈判熬到深夜,已经困得顶不住了,正在地铺上呼呼大睡。

    当记者敲开前述项目领导的房门之后,他们称无权接受媒体采访。

    小包工头盛某呆坐在凳子上,一直哽咽着说,“还不是他们拼命地要我们上设备?不然,我们没有胆量把车像赌博式地拉过来”。

    其实,陈老板只是太平洋建设集团讨薪队伍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不少挖机师傅被太平洋建设请过来,但还没干够个把月就走了,原因就是工钱难以及时兑现。

    对于上述说法,记者一直向项目方求证,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

    兰州版“愚公移山”被叫停/

    “没停工之前,山上的车辆规模相当大,而现有车辆不及原来的1/3。”小包头王某如此说。记者在现场也看到,每个工作面上也只有两三台挖机,轰轰烈烈的场面似乎再也难以重现。

    不过,太平洋建设集团首席顾问严介和似乎并未改变在兰州新城继续上演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去年11月,严介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胆宣称,“半年内推掉700余座荒山”,“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民间投资,单一项目220亿元,这是历史上没有的”,这也是继参与兰州新区建设之后,太平洋建设集团再次与兰州市的密切合作。

    彼时,太平洋建设集团启动兰州新城移山造地开工的盛况,至今依然在其官方网站上赫赫在目。开工仪式上,太平洋建设集团旗下的25个集团公司从全国各地集结了数百辆工程车辆,严介和曾激昂地说,“古人愚公一辈子辛辛苦苦移了一座山,太平洋建设人争取用6个月时间移700多座山,约160平方公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山造城’”。

    记者从项目建设指挥部门外右边的一块展板上看到,这一规划场地与兰州中心城区雁滩组团隔黄河相望,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3500米,规划设计总用地485公顷。根据“兰州市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总体规划(2012~2030)”,该地块用地性质为综合居住片区。

    在推山造地现场,记者看到,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兰州新城的“大手笔”项目主要就分布在广袤的清白石大浪沟东边的山上,这些山头几乎寸草不生。削山造地不是说要把这些山头削得跟兰州市中心城区一个水平线,而是将之推成一片台地。

    根据去年9月底的签约协议,拟打造的“兰州新城”项目将分为三个步骤,包括移山造地,市政建设,以及城市公益、城市功能等建设与完善,而此次开工建设的“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只是“兰州新城”项目的一期工程,面积约25平方公里。

    这一协议还讲到,根据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推进全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对项目实施范围内的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土地进行征收、转用、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推山造地,严介和更是赋予了其更深层的内涵。他表示,“兰州新城”项目一经建成,将对放大兰州城市经济总量,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现,在太平洋建设上述项目开工之后,集团总部主要领导曾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在观察人士看来,这足以看出兰州新城移山造地项目在太平洋建设集团工程总承包中的份量。

    在微妙的政商关系面前,严介和之前的自我造势可能让兰州市政府已陷入被动。据相关媒体援引兰州市一官员的说法,太平洋建设特别是严介和本人做事过于高调,已经让甘肃省及兰州市政府不满了。

    兰州市国土局副局长李长江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前关于严介和的报道开始就是一些不实的报道,可能企业为了宣传,太平洋建设做的只是4.85平方公里,完全在国土资源部批复的范围之内。

    来自兰州的业内人士称,兰州市委市政府下达整顿令后,太平洋建设兰州新城工地全面停工,如果迟迟不能开工,不仅影响工程进度,更影响公司业绩。后来,中央某媒体曾质疑过“到底谁允许了太平洋建设集团复工”一事,但相关部门一直较为低调。“可能是劳资双方均受到了对方的施压,毕竟大家均有利益上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太平洋建设集团兰州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外面看到了仅有8台降尘设备。另据李长江等多名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太平洋建设已购置了约20台降尘设备,要求一个工作面一台,“把全国都买遍了,仅这些东西了”。也就是说,目前公司仅有20个左右的工作面。然而,太平洋建设官网称,在董事局主席严昊今年3月底视察现场时,还有近40个工作面。按此说来,目前太平洋建设兰州新城项目工作面已严重萎缩了约一半。

    如今,兰州新城移山工作面的严重萎缩、项目环评迟迟未批及包工头追债等细微的变化,或许正考验着太平洋建设试图冲刺“国际化BT”的凌云壮志。

    “吃螃蟹”者的尴尬:兰州BT模式风险凸显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刘林鹏 发自兰州、成都

    太平洋建设或已隐现难以承受的资金补给与成本压力。据《中国经营报》近日报道称,太平洋建设集团与碧桂园已为兰州新城削山造地垫付约50亿元。

    BT模式陷入尴尬,资金链遭受煎熬。

    首个国内BT模式引入者/

    眼看着迟迟拿不到补偿,小包工头王某焦急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他这个BT不太好,当出现问题时,上头就会踢皮球。”

    根据王某的说法,辽宁太平洋建设一直说他们没给甲方干活,他们反驳说,机械设备全在山上。辽宁太平洋建设又说他们跟二包公司有直接关系,“我们找过二包的老总,他解决不了,他们说自己愿意承担,但也是给人家干活的,不可能一人承担,也承担不了”。

    这样看来,一旦市场生变,最终的债务压力或将全部压在太平洋建设自己的肩上。

    今年3月初,相关媒体曾曝出,太平洋建设集团BT模式因业主方兰州新区延迟付款5000万元而使其陷入资金链吃紧的窘境。

    实际上,太平洋建设集团正是国内BT模式的首个引入者,甚至严介和还被奉之为“中国BT模式鼻祖”。对于中国式BT,严介和概括说,政府在项目建设期间需要完款30%。不过,他特别强调“兰州新城”项目采用的是“国际式BT”,也就是说,在项目建设期间,政府不拿一分钱,全部由企业垫资。

    严介和曾坦言,“国际式BT”无疑对企业的经济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当前太平洋建设的资金状况,5月18日,记者在采访太平洋建设集团兰州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财务中心张主任时,他却称这些问题他也回答不了,要记者去找南京总部。

    兰州项目被指层层转包/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太平洋建设签约项目资金近千亿元,而实际到位资金又如何?从2006年太平洋建设陷入资金链风波后,严介和本人曾称公司几乎零负债,在兰州新城项目上有25%的资金来自中东地区。

    不过,记者在兰州新城实地走访中看到,这里的工人、包工头似乎陷入了空前的工钱担忧,甚至不时发出抱怨声,让太平洋建设的BT模式陷入质疑之中。

    “他们(太平洋建设)没有钱,实话实说,就是没钱,项目经理亲口说的。很多挖机租来并给人家答应好的,到月头结账多少多少,但就是结不了账,个把月就走了。走了再找,还是老样子,每次都是这样。”在太平洋建设集团第十一集团工程部前方的一停车场,来自甘肃武威的一卡车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停了这么多车,就是没有挖机,再没活干就去其他地方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在记者的进一步调查采访中,答案才逐步清晰。在工地西北角的一个山头处,按照太平洋建设的规定,原本中午12点工人换班吃饭,但饭菜仍迟迟未到。将近1点钟,午饭才送来,还仅是一份米饭加上一碟荤菜。这时,换了班的3个师傅与前来送饭的包工头的小舅子也发生了争吵。

    一名师傅对记者诉苦:“私人老板太狠,工程已转N包了。他们太平洋建设各级包工头赚得太多了,最终落到我们开车的没钱了。”“一方土才一块八毛七,实际上最低也得两块钱。现在转包太多了,你抽一毛钱,他抽一毛钱,到了我们手里只有一块多钱。现在工价这么低,就是转包太多,卡车车厢挡板以上多出去的‘帽子’,他不给你算,如果你的卡车装成了一个平的,他不给你开票,光那个‘帽子’就有两方多,一车就少算近4块钱,如果一天30趟下来,就少算120块钱。”上述师傅进一步说。

    在场的另一师傅透露,去年10月至今,他才拉了200车土,前段时间遇到整顿,又停工了1个多月。“现在2~3个小挖机(一个工作面),14~15台卡车,一天最多才拉20次,一个车两个司机一天挣400块钱,老板的生活费,两个人一天25块钱待扣。除掉50块钱后,还有350块钱,就连司机的工资都压不住,车老板根本赚不到钱,还会亏钱!”

    前述卡车师傅还说,承包工程的人管不了挖机,现在开挖机的不想干就停了。太平洋建设跟上面的私人老板签有合同,太平洋建设不出钱,小老板拿钱垫资,他们等于跟乙方干活,但这些小老板把大头抽掉了,太平洋建设届时只管测量挖够了多少土方,比如100万方,才给结账。

    “辽宁太平洋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外雇的,它里面就是工程处、还有几个办公的,财务统计与审计等是他们自己的人,像拉土等干活的,肯定不是太平洋建设的,至少说70%的人都是外雇的。”小包工头王某说。

    “BT模式”的风险之争/

    而在去年,严介和曾公开否认 “分包”一说。他表示,“层层分包就会偷工减料,太平洋从来不分包,你到兰州新城看看,每一个工人、每一台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的。”

    如今,陈老板承认,自己虽然一直浸淫在BT操作之中,但遇到当前这种情况,也让他多了几分感慨:BT模式在中国可以操作,但相当‘畸形’,对于一般人来说,操作风险太大。

    对此,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赵明霄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削山造地成本本身并不高,也就是用一些机械设备把山头推平,但风险在于成本控制与开发周期较长。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的郭励宏分析称,BT模式的主要盈利来源,一是政府部门给予的利息补偿,二是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控制成本,尽量低于政府报价。

    对于投资风险,郭励宏表示,BT模式要求投资者有30%的自有资本金,而且不许以此负债。这意味着,当企业家同时拿到多个BT项目时,他必须学会以小博大的本领,才能撬动这些项目。否则,投资方没钱投入,项目开不了工,签再多的单子也形不成规模效益。

    一位财经评论人士也撰文指出,这一方式的关键是未来政府能否足额支付资金,如果新城建设非常成功、政府守信用,支付回购的模式就是花未来的钱为今天所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新城建设失败,那么所谓的新城就会成为一座座的鬼城。

    即便如此,目前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各地的签单速度仍如雷霆之势。

    严介和的大棋局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刘林鹏 发自兰州、成都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严介和,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他的旺盛精力仍令外界惊叹不已。一个值得注意细节是,今年4月3日,严介和在新浪实名微博上写到,“从1天横跨西北4省、参加3场谈判,到5天纵贯广西7县市之行,我辛苦心不苦。”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官网上,一张中国地图几乎已全部被公司徽标所点缀。几个月前,严介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太平洋在建和即将动工的项目近1000个,没有一个项目的投资额低于5000万元。

    对于这家已有多年历史的基建投资巨头来说,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似乎才对得起号称“中国最大的城市运营商”这一荣誉。

    在区域投资重点上,严介和曾抛出颇有份量的一番话,称甘肃、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将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十二五”期间投资的重点之一。

    对此,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兰州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牛铮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普通人看来,甚至是一些决策者看来,“欠发达”总感觉是一个拿不出手的东西,实际上西部地区就要擅长并着力打出“欠发达”这张牌,要打“慈善”牌,来引进投资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8月底,太平洋建设集团在贵州的总投资实现了1200亿元,已覆盖到贵州省9个地级市和88个县市区中的72个。

    另据《春城晚报》报道,去年6月,太平洋建设集团在民企入滇助推云南桥头堡建设大会上,一并与云南各州市签约1020多亿元,其投资方向除了基建外,还将在能源矿产方面展开合作。此后,仅几个月工夫,太平洋建设集团又将触角伸向青藏高原地区,并与西宁市签署了120亿元的投资协议。

    自2013年以来,太平洋建设集团领导在安徽、河北、吉林、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陕西、四川等地区频频现身。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攻城略地、迅猛投资扩张的表象下,尤其是面对温州民企的跑路潮,坐镇南京总部的严介和似有要拯救中国民企的虎胆雄心。

    记者注意到,严介和前不久在新浪博客中曾撰文表示,“这些看似由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企业家‘跑路’潮,实则凸显的是文化问题,暴露的是民企社会责任感普遍缺失的社会现状”。尤其是考察了日韩500强企业之后,严介和颇感自信地说,“要用25年时间赶超日韩企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今日微评

    下一篇

    审计署:5条高速路458子项目未公开招标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