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呢?毕业生数量快增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应该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与这些年的国富民穷逻辑暗合。
每经编辑 赵庆
前些天听广播,听到今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历史新高,心不禁为之一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上年增加约19万人,是历年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适逢全球经济低迷以及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降、企业效益压力与日剧增,普遍预计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更加严峻。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学生“就业难、待遇差”,事实上已经存在了十多年。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此后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107万到2012年的680万人。查了下资料,1990年仅60.89万,1991年61.99万。至本人1992年大学毕业时,全国不过75万多一点的毕业生。当时作为最后一批四年都不用交学费的大学生,在大城市找一份体面和待遇都还不错的工作是不难的,学校也能帮助多数学生实现就业。2000年时全国不过107万毕业生,因此,基本截止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大学生们还能勉强被称为“天之骄子”。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所谓“人才最宝贵”的年代,中国的大学生们虽然赶上了中国经济最好的时光,工作和待遇却成了越来越难的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数量快增以及一度存在教育质量下降应该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与这些年的国富民穷逻辑暗合,近十年来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得不再那么厚道,很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为年轻人提供的机遇和待遇明显不够。
三十五年的中国经济奇迹“毁三观”,其核心是“重投资、轻人本”的病态经济发展观,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毕业生困境正是不当发展观的典型体现。应该说,这是不公正,也是不应该的。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就读成本、拼搏精神和生活压力,尤其是很多农村学生、困难家庭的孩子,为了完成学业付出了令人唏嘘不止的巨大代价,政府有关部门更不应该长期漠视他们的就业、待遇和发展困境愈演愈烈。
可能因为做过十几年高校教师的原因吧,最近这些年里,每每想到大学生就业之难,心情就难免沉重起来--为学子们不平,为整个社会感到悲哀。但莫能奈何,只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些人,包括给一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介绍实习和就业单位,帮助一些困难学生垫付学费、生活费或尽量化解他们的精神压抑和现实困惑等等。
今年近700万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日前在天津的一个研讨会后,提起这一话题,有两位企业老总就说:以前招过不少大学生,今年够呛,太困难了,也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好转。我对此表示理解,但谁来理解和体恤那些“走出校门就眼前一黑”的大学生们呢?
“有困难找政府”,政府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帮助解决此类问题。建议对国有企业做全面动员工作,拿出爱心来,发扬共度难关的精神,不能以暂时的困难为借口拒绝履行社会责任。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偌大的国有经济体系早已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和资产,即便眼前再困难,也不在乎多接收些大学毕业生,他们可是年轻而富有希望的新国民,是未来的主力和主人那!
有位企业老板还跟我谈过这样的想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有望放松。我倒不认可他的想法。我从未相信过官方的就业数据,而且过去以增加就业为由而出台盲目刺激政策的教训也有很多。现今的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不能光从大学毕业生这个角度来看,民营经济容量和自主创业的人群在不断增加。而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待遇问题,也不一定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就能解决,更不能因此中止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进程。
中国不是欧洲和美国,还没有闹危机,就业问题其实并不很严重,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远没有那么难以解决。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妥善解决。在欧元区重债国,现在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没有工作,这是潜藏社会危机的事情--长此以往,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至少,安排不好年轻人的社会,会失去活力和未来。
有一些人可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挑三拣四、眼高手低,吃不得苦还喜欢抱怨。这样的人我也见过几个,但应该只是少数。即便如此,也应该宽以待之。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经过上一辈的艰苦磨练,这是时代的烙印,不应该因此就冷落他们,应该给他们机会和时间后再下结论。
最后,也想对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很多过来人从前都是一无所有,很多职场中的佼佼者和创业者都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的。从学校到社会,起初的困难不足为惧,也不要过分在乎一时的待遇。只要一开始要牢牢地抓住每一个工作机遇,小事做好就一定会带来更多重要的发展机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