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昨日(5月23日)下午,24名实际听证参会人在北京市出租汽车租价调整和完善燃油附加费动态调整机制听证会(以下简称京发改委出租车听证会)经过近4小时的两轮交替自由发言,就7年后出租车再次调价提出自己的意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相关渠道得知,24位参加听证人中,23位同意调整或部分同意调整方案,有1位不赞同调整。
当天下午,北京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表示,租价调整只是其中的一项运用经济手段、价格杠杆来调节市场的措施。接下来,将推广包括燃油附加费调整等在内的多项配套措施,以期应对打车难,促进行业改革。
仅一个人反对
5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京发改委出租车听证会上获悉,在同意调整的23位参会人中,有13位同意方案一(起步价13元,每公里计程2.3元),其中有3位对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有8位赞同方案二(起步价13元,每公里计程2.6元),同时还有2位提出了新的方案与建议。
“就目前我国对出租车运营性质的定位来讲,不是保障所有公民出行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进行价格调整,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我觉得无可厚非。”来自石景山区杨庄北区居委会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听证会的陈鹏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官方获悉,近年来,北京市出租车运营压力逐年增加。2006年至2012年,北京市成品油平均价格上涨63%,按当前行驶里程计算,单车月均油耗增加2240元左右。
同时,根据京发改委成本调查队对本市25家出租车企业成本监审结果,2012年出租车企业月均单车成本比2008年增加约718元,平均每年增长约180元。其中企业承担驾驶员社会保险等相关费用增加576元,占成本增长因素的80%。
随着本市社平工资的增长,社保基数相应增长,企业应缴纳的驾驶员社保费用将进一步增加。按照社平工资年均9%的增幅测算,企业年均增加驾驶员社保费用每车每月120元左右。
但陈鹏还指出,具体来说,针对调价方案,个人认为应在第一套方案的基础上融合第二套方案的一部分。根据成本听证方案和成本监审结论,90%的消费者打车都是在15公里之内,按两套方案来计算,方案一与方案二在价格上来讲差距并不是很大。
“按第一套方案为主,在高峰时段采取第二套方案,也就是每公里2.6元,其他的不变。”陈鹏建议道。与陈鹏持类似支持涨价观点的,还有其他多名消费者代表。
在九成听证参会人同意此次京发改委提出的涨价方案基础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杜立群直言,本来出租车的租价是由三方的关系形成的,就是驾驶员、出租车公司、乘客形成的价格支付能力。“现在咱们的方案中只提了乘客和驾驶员,而忽略了出租车公司的责任,这个大家可能意见比较多。”杜立群说。
调价只是缓解“打车难”第一步
出租车涨价,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进而推动行业改革?
北京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透露,为保证政策落实,接下来将推广包括燃油附加费调整等在内的多项配套措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获悉,为加强出租车运价管理,促进行业改革,北京市将配套实施多项措施。在燃油政策方面,将继续保持补贴。为减轻社会负担,并提高补贴效率,在保持燃油补贴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建立燃油应急补贴运力保障奖励机制,优化调整燃油补贴方式。具体补贴办法由市交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实施。
而在出租车行业成本监管方面。将进一步规范出租车行业成本核算,定期开展出租车企业成本监审,加强企业成本约束力度。严格控制企业承包金标准,坚决禁止企业借机提高承包金,要求企业在收取承包金和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费用之外,不得再向驾驶员收取其他任何管理和服务费用。
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李素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亦透露,今后还会有系列的措施,系统地来解决打车难问题。除了调动司机积极性之外,包括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预约叫车成功率、建立出租车调度站等多种举措。
京发改委官员表示,北京解决打车难问题出台的是一揽子政策。出租车价格调整,只是这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且价格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综合问题。
李素芳表示,政策明确,要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出租车服务供需的基本平衡,出租车“打车难”状况明显改观。比如力争实现中心城高峰时段出车率不低于80%,拒载等严重服务质量问题有效投诉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当前出台出租车价格调整方案,也是希望通过价格这个杠杆,来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改革。”李素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