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华视点:进口新规能否卡住伪洋奶?

    新华网 2013-05-22 13:57

    不少企业为了获取暴利,千方百计让产品与“洋”挂钩。进口大包基粉在国内配方生产的,称之为进口奶源。

    新华网上海5月2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周琳 魏宗凯)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于5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对进口奶粉设置了更高的“体检”门槛,对伪洋奶的狙击力度明显增强。

    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一些披着“洋皮”的奶粉目前仍在母婴店和网络上肆虐。进口新规,能否真正剥去“洋外衣”?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狙击伪洋奶,新旧品牌一视同仁

    走进大型超市,消费者往往会被商家抛出的洋奶粉新概念吸引,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买的是商家的忽悠。从标注产地新西兰、澳洲、荷兰,甚至黑龙江、苏州,百余个品牌奶粉,无一例外都披上了“洋”衣。

    未来这些奶粉进入中国,将受到新规约束。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称,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提高了体检门槛,将对市面上的伪洋奶造成巨大冲击。

    门槛一:新旧品牌一视同仁。

    “无论以前是否进口过,5月1日之后都得拿出新的检测报告。”上海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请新西兰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新的报告,预计新奶粉6月初上市。

    根据新规,境外生产企业、产品名称、配方等信息完全相同的乳品从同一口岸第一次进口,均视作首次进口,需要提供相应国标中列明项目的检测报告。

    “监管部门将可以充分了解进口奶粉生产、奶源以及奶牛养殖等信息。”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说,监管部门能将进口奶粉与国内的追溯体系挂钩,最终去伪存真。

    门槛二:认证信息“官方证明”。

    在一家母婴店记者看到,一款宣称澳大利亚原装进口的婴幼儿奶粉外包装上宣称获得的认证有:“欧盟有机食品”、“澳大利亚农牧林业局健康证明”、“澳新食品标准局食品标准法典(FSC)”等多达近十个。而未来奶粉想要宣称认证,需要提供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

    门槛三:许可证书网上明示。

    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每一批奶粉都有初级产业部的食品安全许可证,但很多品牌都没有提供查询渠道,或者根本就没有这张许可。根据新规,进口企业应通过面向公众的媒体(包括企业官网)及时公布进口乳品的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有利于消费者辨清真伪。

    “特供”猫腻,几万元即可披“洋衣”

    然而,尽管新规有助于揭开“洋马甲”真面目,但是记者调查却发现,奶粉“傍洋牌”的现象并未根治,不少品牌仍在生产“贴牌”奶粉“特供”中国的做法,暴露不少隐患。

    在网上搜索“进口奶粉”,立刻跳出80多个品牌。除了雀巢、惠氏、雅培等知名品牌外,很多并不常见,在产地一栏大都标示荷兰、新西兰等国,名字也十分“洋气”:仅以“纽”字开头的就有纽滋本、纽加力、纽源、纽贝贝等十几个。

    不少企业为了获取暴利,千方百计让产品与“洋”挂钩。进口大包基粉在国内配方生产的,称之为进口奶源;国际品牌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生产的配方奶粉,称之为“洋品牌”奶粉。专家表示,这两种奶粉,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这些奶粉中,绝大多数都是‘特供中国’的,即只在中国内地销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只有在国外生产并罐装进口的,才可称之为原罐进口。为了傍上“洋”牌,企业可谓花样迭出。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不少企业和个人纷纷前往新西兰等国,代工奶粉“特供”中国,并宣称为“新西兰知名品牌”,误导了消费者,且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业内人士介绍,去新西兰注册一个品牌代加工奶粉,所需手续并不繁杂:花上一万多元注册公司,即可拥有在新西兰的办公场所;配方可以沿用代工企业以前的,无需重复研发;只需再付上首次订货费即可,不需要有任何生产经验。

    很多所谓“洋”奶粉企业抱着“赚一笔走人”的心态,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其使用的辅料来源比较复杂,且成本低廉,性价比不高。”宋亮说,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销毁的众多进口奶粉中,大多数品牌都是此类。

    扎实做产品,恢复乳业信心没有“捷径”

    “无一不‘洋’。”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一罐900克的奶粉成本不会超过百元,但披上“洋皮”到了市场上售价高达两三百元,比国产奶粉要高一两倍,堪称暴利。

    除了逐利以外,注册洋品牌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各国限购令频出,公众对国产乳业信心缺失,“十字夹击”下消费者对洋奶粉趋之若鹜。中国每年近500亿元的巨大奶粉市场,让乳业“傍洋牌”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讨巧”的做法事实上并不能拯救消费者对国产乳业丧失的信心。

    曹明是认为,对于中国乳业而言,代工等借助国外优质奶源发展自身市场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事事依赖“洋”品牌,且违规欺骗消费者的做法却并不可取。国产乳业想要恢复信心,没有“捷径”,只能扎实做好自身品牌和产品建设。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一些品牌除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外,还添加了国家许可范围之内但不强调加入的其他成分,成为产品的卖点。商家往往会放大添加物的作用,具体有多大功效,消费者很难知晓。“应倡导理性消费的理念,不要盲目‘崇洋’。”

    新西兰贸发局官员告诉记者,只有完全在新西兰本土制造,并且每个生产环节都符合国际和新西兰国家标准,才会被授权使用三角形“新西兰制造”标志;只有能代表新西兰国家形象的新西兰品牌,才能被授权使用“银蕨叶”标志。消费者如果知道这个“窍门”,就会很容易辨识真正的新西兰进口奶粉了。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5/22/c_115862592.htm

    上一篇

    华晨汽车奏响2013上海车展自主品牌好声音

    下一篇

    海南安排2.7亿余元用于城镇保障房建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