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手握先行先试的权限,但很多子公司的运作仍然强调赚钱第一,PE等业务的开展较为迟缓,类信托等“薄利多销”的业务则成为首选。
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开展已近半年,目前进入运作期的子公司也超过20家。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基金公司了解到,尽管手握先行先试的权限,但很多子公司的运作仍然强调赚钱第一,PE等业务的开展较为迟缓,类信托等“薄利多销”的业务则成为首选。
前期低风险业务为主
“公司开始运营几个月,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但已经有数单业务开始运作了。”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子公司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不过他补充说,开始运作的业务仍然是类信托的通道业务。从该公司网站的招聘启事也可以看出,为子公司招聘的人才,“有大型信托公司工作经验优先”放在显著位置。这位总经理透露,目前从信托公司招聘的人才占子公司人员的绝大部分。从他透露的已运作的项目看,业务范围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有重叠,如银基合作的通道业务、房地产信托等。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其他基金子公司情况也类似,之前很多公司对外宣称准备推行PE业务,但真正做PE业务的凤毛麟角。
“长期来看,我觉得类信托业务并非核心竞争力,但出于积累考虑,我们先从低风险、可控的业务做起,包括通道业务。前三年将低风险业务做大,积累一定的盈利,大约三年后再将PE团队建起来,作为公司核心业务。”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剖析了布局通道业务的心态,总的意思是,“薄利多销”是子公司头几年的主要任务。
也有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坦言,尽管基金有创新的机会,但根据他的体会,监管层对基金公司提出的目标是,不要出现系统性风险,个案风险要由基金公司买单;而基金公司对子公司的要求则是,子公司业务不能消耗资本金。这两个要求都令子公司谨慎为上,推迟PE等创新业务的开展。
股东投入谨慎为先
也有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对子公司的谨慎态度,与前两年在专户、QDII业务上投资迟迟未见成效,股东不满意有关。“2009年很多公司对专户业务寄予厚望,在这块的业务投入相当大,但实际运作中,却迟迟未能达到盈亏平衡,管理规模也一直上不去,而每年的固定投入却要持续。”据了解,一些中型基金公司专户投入每年需要近1000万元,虽然对于每年上亿的净利润来说,支持这样的投入并不成问题,但有一些公司的股东对此颇有微词。同样,QDII业务也存在投入与规模难以匹配的问题,“如果基金公司新业务多头并进,股东方对于创新业务的尝试就会提出风控限制。”
有基金公司高管透露,从目前看,相当部分基金公司的股东习惯于当年就将所有利润分配完毕,对于子公司,股东往往希望它们尽量减少对股东的资本需求,而倚靠自身的业务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