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欧元区和印度之后,澳洲也加入降息行列,前赴后继给颓势的经济吃“止痛药”——全球降息:蜜糖还是毒药。
澳大利亚央行行长斯蒂文斯:降息的一个主要考虑就是汇率因素,即澳元“罕见”的创纪录强势。
继上周欧元区和印度之后,澳大利亚7日也加入了降息行列。种种迹象预示着,这一轮始于美日欧并席卷全球的货币宽松竞赛,似乎还远未到终点。
降息冲到“阵前”
相比各国以往的利率调整行动,最新一轮降息的“分水岭”意义更加明显。以澳大利亚为例,该行7日出乎意料地降息是去年12月来头一回。而在一周前,欧洲央行则是时隔近一年来重启降息。在更早些时候,墨西哥3月份的降息更是2009年以来首次。
普遍性是这轮降息的另一特点。除了上述经济体,美联储也在上周“变相加码”量化宽松(QE),刻意淡化市场对于当局可能提早退出的预期。日本则在不断加大QE力度。此外,土耳其、匈牙利、菲律宾等小型经济体近几个月也不止一次下调利率。
凸显当前经济形势严峻
全球央行争相掀起宽松浪潮,凸显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这可以从最近美国、欧元区、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关键数据看出端倪。
就在几周前,IMF刚刚宣布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主要考虑到美国大幅削减开支以及欧洲经济衰退,该组织呼吁各国综合运用货币等政策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ING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蒂姆·康顿7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央行都在纷纷向下修正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并据此调整其货币政策,加大宽松力度。
另一方面,新一轮宽松浪潮也带有明显的“货币战”特征。包括澳大利亚等央行都明确表示,降息的一大考虑是为了遏制过强的本币,为出口护航。
包括康顿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都预计,如果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央行再次加大货币宽松。
无节制地“用药”不可取
不过,这一轮全球宽松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并不为专业人士所看好。
汇丰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恩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新一轮宽松政策“治标不治本”,央行送出的这种“止痛药”,短时间内可能扭转市场走势,但能否扭转经济颓势,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长远来看,这样无节制地“用药”并不可取,且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金恩认为,当前全球金融资产一片繁荣,与其说这体现了央行推动经济健康复苏的能力,不如说是创造金融泡沫的能力。“当然,如果取代金融泡沫的是经济崩溃,那么兴许值得冒这个风险。不幸的是,泡沫通常是经济崩溃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