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煤炭“黄金十年”终结 煤电格局大逆转

    2013-05-03 01:02

    2012年下半年至今,煤价已经延续18周连续下跌。

    市场观察

    “电找煤”变“煤找电”销售人员纠结卖煤

    每经记者 赵春燕 彭小东 发自北京

    “从事煤炭销售30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目前这么困难的情况,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特别严重的2008年也没有这种情况出现过。”日前,一位河南神火集团煤炭销售人员洪先生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慨道。

    在“电找煤”时期,被称为中国煤炭的“黄金十年”,煤企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2.4%以上;但现在,“电找煤”正在向“煤找电”的格局转化。

    下游需求弱 动力煤指数连跌

    伴随着进口煤的低价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发电煤需求减少,煤炭企业新增产能较多,整个煤炭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据4月24日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动力煤的平均价格同比下跌22%,跌至613元/吨的低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也发布“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称,3月份的数据继续下滑,市场依然偏冷,且程度加剧。

    据了解,动力煤主要用于发电,中煤远大咨询中心分析师张志斌认为,动力煤价格的下跌主要是受用电量需求疲软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河南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电解铝等高耗电量的企业被关闭,这也使社会电量的总需求减少,进而传导至煤炭需求减少,迫使价格下跌。

    另一方面,整体需求不旺的同时,进口动力煤的数量却持续走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进口煤炭具有价格优势,国内部分大型电力企业加大了对国外煤炭的采购,例如国电集团去年进口1100万吨,且今年还将攀升。这就意味着,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进口煤又抢占了国内煤炭的市场。

    中信证券的研报认为,钢企在一季度增长乏力,3月份的日均产量环比下降,加之房地产调控影响了钢贸商的采购行为,使钢材的需求降低。相关数据显示,钢材库存从去年3月起连续9个月下降之后,去年12月起,社会库存又明显上升。截至3月底,全国26个城市五种钢材的社会库存量为2192.7万吨,比1月初增84.57%。

    “黄金十年”终结煤电格局逆转

    2012年之前的十年时间,是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煤炭行业享尽了风光与荣耀的十年。无论是产量、勘探量、煤企数量以及盈利指标,煤炭行业一直都在延续比较高的增速。而在国家能源结构中处于一家独大地位的煤炭行业对于下游钢铁行业、基建行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很好的支撑,所以煤炭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时至今日,名声退去,风光不再,煤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除了下游需求疲软等原因外,“产能过剩”也被众多分析师认为是“黄金十年”终结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种声音在2005年就已出现,时任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公开表示,包括煤炭在内的11个行业产能过剩或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整个煤炭产业的低迷,使得煤电格局发生变化。煤企销售人员只要坐在办公室中等客户上门“找煤”的情形不复存在,凄凉的现实是:一方面煤炭销售价格在遭受着下游企业的压价,另一方面下游企业针对于煤炭的使用量在大幅下降,相应的煤炭的采购量亦在大幅萎缩,他们面临着卖不出去煤的尴尬。

    洪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他眼看着煤价一直跌,拿着还未完成的销售任务,近乎迷茫地找着A电厂、B钢厂问是否需要煤。

    发展到今天,中国煤炭“十一五”产能正在集中释放,这让一些市场人士意识到,煤炭的“黄金十年”是否已经终结?

    “我是比较认同煤炭黄金十年终结的观点的,主要来说就是从煤价来看,在一个相当长的可以预见的期限内,煤价不会恢复到以前的那个水平了,尤其是从今年的态势来看,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这个可能性了。”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向记者表示。

    对于洪先生这类销售人员来说,“黄金十年”的终结,意味着卖煤更加纠结。因为“电找煤”变“煤找电”,供求关系已不再是“供不应求”,需求方正回到主导地位上来。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的煤炭市场应该是以客户、以需求方为中心的,哪个煤炭企业能够维护好需求方,他就能生存得更好。不再是以前那样的状态了。”中煤远大咨询中心分析师张志斌称,“大多数行业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也是以市场、以客户为主导的,存在有卖方市场的商品并不多,之前的煤炭是一个特例,所以我觉得市场这样的发展也是正常的情况。”

    十年之后,煤炭行业又何去何从。中投顾问任浩宁认为,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急剧恶化,煤炭企业今后的主营业务或说盈利增长点将会发生改变,“这也促使煤炭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日经济新闻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下一篇

    今日微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