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特约记者 罗天
每经特约记者 罗天
从2001年担任成都伊藤洋华堂春熙店店长,到去年3月升任日本柒和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柒和伊)中国区总代表,三枝富博与成都伊藤洋华堂见证了成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今年6月即将在成都举办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三枝富博将作为柒和伊的代表嘉宾出席。作为在中国西部零售业深耕了17年的外国人,三枝富博创造了多项惊人业绩,也因此被誉为“最了解成都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外国人”。
4月19日,三枝富博在赶回东京前一天的晚上在成都伊藤洋华堂双楠店的办公室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
关注城镇化 重视商品特色
作为出席本次 “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嘉宾,三枝富博对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国的新未来,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三枝富博表示:“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45%。我认为,中国从城市出口主导型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像欧美,包括日本的未来,只是单纯的城市出口主导型。因此往服务型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的新未来。在这种背景之下,城镇化发展越快,就会增加新的行业,进而每个家庭收入增长,购买力增强,商品销量就会上涨,这种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像我们这样的外资企业能做什么,这是一个重点。因为与农村相比,城市居民的收入比农村高。农村以发展劳动力为主,那么城市能为他们准备些什么工作呢?准备好之后,当然,家庭收入就会增加,进而构成消费力。我认为这种循环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
别看现在成都伊藤洋华堂的销量一年高过一年,成为柒和伊在中国地区业绩最好的分公司,但在创业起步阶段也遇到过巨大困难。对于这些困难,三枝富博到现在也感触颇深。
说起曾经遇到的最大困难,三枝富博将双手抱在胸前,片刻思考后告诉记者:“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在开店两三年期间,商品卖不出去,形成巨大的赤字,职员也纷纷辞职。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开始反思过去的做法存在什么缺陷。后来,我们发现,光是靠商品的销售是不行的,如果商品没有特色的话也是卖不出去的。”
三枝富博坦言改变员工的思维也是相当艰难的一个过程:“当时,中国的超市基本上做派比较强势。由于商品卖得很好,即便是顾客掏钱买,店员也就是简单地把东西和找零递给顾客。我们不是这样的,为了让顾客来买我们的商品,我们想尽办法抓住顾客的心。我们要求员工必须对顾客鞠躬致谢。为了使我们的理念能够稳定下来,员工培训花了三四年时间,这真的让我们感到很痛苦。伊藤洋华堂的理念是,有顾客的支持才会有收入,希望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理解,我们的收入其实来自于顾客,好在我们最后成功了。”
在记者专访时,三枝富博谈得最多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他让员工拿来一本《看得见的放心》宣传资料,并充满自豪地对记者介绍到:“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我们开始了‘看得见的放心’食品安全计划,日本总部那边已经做了大概有10年了,像这样的流水式体验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过。”
三枝富博说:“我们准备了一年的前期考察。项目刚刚开始就花费了将近800万人民币。这还仅仅只是蔬菜和水果,每月都要投入50万元左右。”
当记者问是否担心投资会打水漂时,三枝富博坚定地说:“我们不是在蛮干,是经过精确估算的。如果大家知道这些蔬菜和水果是谁替我们生产,就会放心地来买。虽然价格有点贵,但也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高。我们会定期定量地去农民那里购买。农民能赚钱,吃的人也放心,这就是有利益的生意。”
不怕网购冲击 看好成都前景
近年来,由于网络购物的兴起,很多原来经常去商场购物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在网络上“淘宝”。这对传统商场的销售形成了强烈冲击。
三枝富博对此却不以为然:“我认为网购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所有的消费不可能全部演变成网购。日本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店铺的销售额开始减少,网购销售额增加,出现了这种逆转现象。我认为这就是real和virtual,real就是现实的店铺,virtual指网上的店铺。网购出现后,开始失去了特意去店铺购买商品的乐趣,商品就失去魅力了。所以还是亲自去店里购物比较好,可以和卖东西的人有交流,能感受到一种温暖。”
三枝富博也坦言自己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成都。因为“现在已经不是15年前的成都了,80后、90后正在成长。和以前的50后、60后甚至70后相比,新一代的年轻人比较任性、随意。我们必须抓住这些年轻群体的心,在他们身上寻找商机。”
对于伊藤洋华堂在成都流通市场的预期,三枝富博表示:“没有做过估计。成都市场,我们尽力做好自己能够做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一家店一家店取得大家的支持,有了大家的支持,销售额才上得去。当然,将来我们在成都可能还会开10家甚至20家店铺,除了成都市内,像绵阳、都江堰、乐山等都在考虑范围内,这要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等来决定。”
对于未来发展的建议,三枝富博表示:“与15年前相比,整个中国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也充实了很多,但是软件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未来的成都应该更注重软件方面的投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