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我国亟待完善相关国家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完备的回收利用体系,避免“一放就乱”。
新华网合肥4月29日晚电 5月1日,被禁达14年之久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正式迎来“解禁日”。根据发展改革委此前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一次性发泡餐具将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届时将被允许生产使用。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生产成本和进入门槛低,多年来一次性发泡餐具“禁而不绝”,而此次解禁后将面临四大难题,再度引发人们对“白色污染”的担忧。专家指出,我国亟待完善相关国家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完备的回收利用体系,避免“一放就乱”。
“淘汰产品”缘何14年来“禁而不绝”?
河北省永清县是华北地区较大的一次性餐盒生产地,有餐盒生产企业和作坊上百家,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一直都在偷偷生产,解不解禁无所谓。”永清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盒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据了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在挤出机中经过高温加热熔融后加入发泡剂丁烷等进行挤出拉片,再进行二次加热吸塑成型,制成的快餐盒等各种一次性餐具。由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1999年后曾被列入淘汰落后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禁产禁用,至今已有14年。但始终“禁而不绝”,甚至成为一次性餐具市场的“主力军”。
安徽合肥寰宝纸塑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纸餐盒已有十多年,总经理余邬强说,生产一个非发泡餐盒需要20-30克原料,而发泡餐具只需五六克,成本非常低。同时进入门槛低,1万多元一台的生产设备,8小时就能生产5000多个。因此目前发泡餐盒占据合肥市一次性餐盒市场总份额的60%-70%,市场对环保纸餐盒的需求则不高,2003年后余邬强的公司转向以生产纸杯为主。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介绍,由于一次性发泡餐具与其他替代产品相比价格低廉,且有市场需求,尽管国家此前三令五申严禁生产,目前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生产和销售。
据调查,发泡餐具的使用集中在街边餐饮。记者在石家庄市育才街上的多家餐馆走访发现,一次性发泡餐盒被频繁使用。“纸餐盒要一块多一个,而发泡餐盒批发价只要三分钱。用发泡的又没人查,都一直用着。”金山饺子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
解禁后面临四大难题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重现
专家指出,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后将主要面临原料难控、回收难行等四大难题,公众担忧“白色污染”重现。
难题一:原料质量难控制,产品质量堪忧。余邬强等业内人士介绍,正规生产的发泡餐具每个售价要1毛2左右。但一些小作坊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甚至是医用垃圾制成的餐盒,每个仅6-7分钱甚至更低。
难题二:添加剂滥用,威胁食品安全。除原料质量难以控制外,一些企业在生产中还添加了工业滑石粉、荧光增白剂等不符合《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添加剂,给我国食品包装行业和餐饮业造成巨大混乱和食品安全隐患。
难题三:使用温度有限制,不合理使用有危害。董金狮说,聚苯乙烯耐热性差,超过90℃会发生变形,并释放出有害物质。因此不能放入微波炉或蒸屉中加热,也不能盛装炒菜。但记者在各地看到,路边快餐销售点多是用发泡餐盒盛装热菜,消费者也习以为常,并不知道潜藏危害。
难题四:回收难成核心难题,担忧“白色污染”重现。专家指出,由于发泡餐具体积大、运输成本高、再利用渠道有限,大多被随意丢弃。在城市垃圾清运环节,由于缺少必备的分拣等程序,回收再利用形同虚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目前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发泡餐具回收利用体系,生产企业只管产不管收,放在路边也没人收没人捡。很多市民担心,解禁将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可能重蹈“白色污染”垃圾围城的覆辙。
亟待健全回收体系 提高行业门槛 规范市场秩序
董金狮等专家认为,随着解禁生效日期的临近,有关部门需尽快明确其是否适用于现有的国家标准,或者起草制定新的一次性发泡餐具标准,并对原辅材料、添加剂使用以及生产环境卫生等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对发泡餐具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以规范企业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有关部门应严厉打击小作坊、使用废料加工等违法生产,规范市场秩序。
针对当前亟待建立的回收体系,专家认为,应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明确发泡餐具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主管和监督执行部门,研究出台支持一次性发泡餐具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包括给予相关企业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同时扶持再利用的产品开发,促进回收利用市场化。可参考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生产企业按标准收取适当的污染治理费,作为扶持回收利用的经费。
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邹世华等专家认为,政府部门需统筹规划回收站点的设立,提高回收点的覆盖面,并明确发泡餐具清洗、再加工产生污水达标处理等规范,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应加大政策宣传和教育,促进全民参与,从源头上引导消费者少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使用后合理处置,提高回收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