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经过去两年多,核泄漏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仍在持续,并波及到西太平洋。昨天(4月24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2012年度开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监测结果,监测海域全部海水样品中均检出了放射性核元素铯-137、锶-90。其中,部分站位铯-137含量仍明显超出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域水平。46%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放射性核元素铯-134。
这也是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国家海洋局对西太平洋海洋环境进行的第四场放射性监测。此次监测时间为2012年11月8日至12月23日,历时45天,航程9000余海里。主要是对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积物实施监测。
最近的监测结果显示,监测海域海水中铯-137、铯-134含量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部分站位铯-137含量仍显著高于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水平;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影响,且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所增加。
其中,海域中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铯-134、铯-137和银-110m的活度(即有效浓度)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锶-90活度有所升高。此外,在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捕获的卵圆疣鳞鲀、少鳞燕鳐鱼、横带扁颌针鱼、蛇鲭、六斑刺鲀、艾氏刺鲀、棕斑兔头鲀样品中均检测出铯-137。
公开资料显示,铯-137是金属铯的同位素之一,放射性较强,人体摄入量超过0.25Gy(辐射剂量率单位)后会导致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损伤,非正常生育乃至绝育;摄入量超过6Gy,能够致人死亡,其他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均有危害。
有海洋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捕捞的鱿鱼主要位于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不过由于受到洋流影响,我国进口的鱿鱼是否受影响尚不得而知,当务之急是要扩大我国海洋产品的检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