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睿生活周刊主笔 罗伦 发自上海
睿生活周刊主笔 罗伦 发自上海
这是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例外”时刻。
一直以来,中国的明星名流们出现在公众场合,往往以身着国际大牌的服饰为荣。而最近一段时间,彭丽媛穿着中国设计师的服装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的形象,引发各界好评如潮,中国设计师品牌也由此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例外”一炮而红后,幕后设计师马可领衔的高级定制越发受到关注,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设计师的力量。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对国内原创品牌、本土设计师的扶持和推广,以实际行动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上海时装周组委会秘书长席时平的话语中,透露出本土品牌发力的决心。
4月10日至16日,2013上海时装周在上海新天地的太平湖公园和上海静安将上演800秀,带来35场异彩纷呈的最新秋冬流行趋势。
当年,曾在中国服装界声名卓著的设计师郭培,偶然为演员鲍蓉定做了一件衣服,开启了她的“高定”梦想。16年前,她创办了北京玫瑰坊时装有限责任公司,从此潜心于高端定制,为众多明星及各种晚会设计礼服,因此被称为“中国晚会定制装第一人”。随后,国内出现了一批知名的设计师及其原创品牌,如谢峰的吉芬、王玉涛的BeautyBerry、刘薇的玫瑰黛薇……
“她们相对走在前面的原因是早期入行,长期坚持对服装设计的热情,具备多年成衣设计制作的经验,和国际流行设计趋势及发布时间的接轨,明白服装设计需具备零售的商业价值和完整正确品牌定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师都拥有自己忠实的顾客群,这是她们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及意义。”谈及中国本土设计品牌的前世今生,国内知名新锐设计师NicoleZhang(张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当下的时装界再适合不过。这些优秀的本土设计师早已跃跃欲试,等待的或许就是如马可那样,十年磨一剑的“爆红”契机。
自我风格为王
从上海东华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服装系(现莱佛士设计学院)学成的张旭,走着一条与其他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完全不同的设计道路:毕业秀后被LVMH奢侈品集团录用,担任旗下Dior香水部的中国区视觉指导。2004年,决意离开Dior成立自己设计工作室的张旭,又被Dior高级定制的高层请回去,担任其中国区的视觉总监之职。直到2011年年初,她终于离开了2年多在Prada/MiuMiu的视觉经理职位,也真正告别了陪伴她十年青春与浮沉的奢侈品视觉艺术行业,最终组建了以自己的英文名命名的NicoleZhang服装设计工作室。
张旭在圈子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他们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前辈,有的是我的客户。”就在去年的上海时装周,张旭举行了她的第一场成衣发布会。
“现在很多客人朋友会先预约来工作室找我,都是一些以前奢侈品界的朋友和同事圈,也包括一些非常有品位个性的独立都市女性朋友,比如她们本身就是从事设计艺术类及其相关行业的,所以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合适什么。”说起本土品牌客户群体的特征,张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基本上,我和客户们都在聊,如何把我设计的衣服穿出她们的风格,或在细节版型上做些细微的调整”。
张旭认为,个性化是本土设计师品牌区别于其他时装的最大特色。于是,在NICOLEZHANG2013春夏成衣发布会上,我们发现了她摒弃了那些如履薄冰的害怕出错的“穿衣经”: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过分完美,反而会丢失趣味与大胆。比如一件明亮的红色长风衣,无需辅之以无懈可击的妆容发型与尖头细高跟,相反,鲜艳的红唇与慵懒的乱发再加上平底鞋,也同样能让人品味到女人的优雅与性感。
这种“自我”在中国最著名的独立设计师品牌之一的Lavie吉承的作品中,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求学于意大利MARROGONNI时装设计学校,先后任职于BasicKrizia、MissoniSport、意大利女装品牌 “D'A”,并在2002年创立品牌Lavie的吉承,追求将中国元素与西式裁剪及东方人少有的幽默风格融合。和国外一些结合中国元素的设计全然不同,吉承作品里的中国元素是与生俱来的。吉承善于用破坏的方式诠释中国,譬如用线条、滚边来制造图案;把整只凤凰图案割碎拼凑在衣服的各个角落;用流苏象征京剧里面的胡子,或者用素缎包边来制造细致的军大衣……
时至今日,吉承已经连续三季在伦敦时装周首发她的新季作品,发布秀上的26套《鱼聊》系列服饰同时在伦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的Showroom中展出。在去年的上海时装周上,LaviebyJiCheng2013春夏高级成衣《茶经》系列的服装作为压轴大秀,也在新天地秀场倾力被呈现。
看着吉承的作品,或是以上世纪70年代为灵感,用五角星、小红花、蝴蝶结、大红大绿、牡丹盛开等种种残留在记忆中的元素,营造别致的性感,或是汲取中国茶文化中的古朴原色与编制元素,难怪她说:“服装是艺术品,是可以收藏的,中国制造绝对不CHEAP。”
当被问及为何与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合作时,这位在圈子里已颇有声誉的设计师展现了她洒脱的大师范儿:“我觉得还好。我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商业品牌合作,我本身是以‘我’来出现的,而不是去‘演’一个人,或者‘演’一个设计师。做设计,本身要承认自我本人的风格。”
要艺术也要市场
“我一直认为品牌的发展要先稳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定的概念之后再开多点店。”说起品牌的发展,吉承表示,LaVie目前在上海有3家店,分别在泰康路、长乐路和新天地,北京和杭州则是设计师多品牌店的形式。随着品牌的逐步稳定,接下来一定要考虑就是,一点点开始扩张。然而,即便是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品牌,吉承也坦言,从品牌的创立到现在,消费群体还是外国人占据得相对更多。
由于中国独立设计师向来容易把设计当作艺术来做,如何打开市场,是目前许多本土品牌将要也必须解决的难题。
经常把客户挂在嘴边的李鸿雁或许能够带来许多启发。她和张旭同是毕业于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的“科班生”,也曾获得过好几次国际和国内的奖项。2003年,李鸿雁创立了品牌“Insh”(InShanghai),用现代手法表现大都市的繁忙和嘈杂,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上海印象,超越了人们对上海二三十年代的老派认知。
2007年,李鸿雁的一个客户告诉她:“我们出席活动、晚宴或公司的股东会议,真的不太可能穿着Insh的牛仔裤和T恤,”于是,她创立了高端品牌LiHongYan,既可做高级定制,也卖成衣。到了2009年,LiHongYan改名为“Helenlee”。“国外的客人很难叫出我的中文名,为了品牌的长期考虑,所以决定改名。”她说。
李鸿雁在上海的名气颇高,富民路上的“Helenlee”常会有拿着“指南”按图索骥的游客。这些年,她都是上海时
装周铁打的座上宾,“这么多年来,我慢慢积累客户,包括国外的买手。我会
邀请买家来参加时装周的发布会。从2010年起,这种互动特别良性。有时他们会一次性定下几千件成衣。”李鸿雁透露。
像许多上海的本土设计师一样,李鸿雁的客人曾经大多都是外国人。“刚开始,我没办法争取到本地的大众消费者。”她直言,“同样的价位,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国外的奢侈品品牌。”
一直以来,困扰本土设计师品牌打开市场的关键就是价格。由于规模太小,无法批量生产,设计师品牌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控制成本,一件冬天的大衣只卖2000~3000元,但我知道一些人情愿花2000元买一件仿冒奢侈品,因为他们没法理解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李鸿雁的一句话道出了本土服装设计品牌在商业市场中的尴尬处境。
不过,另辟蹊径的王汁创立的UmaWang似乎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2005年,王汁在伦敦注册该品牌,刚开始也没什么成就。“大概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过于单一,只做针织衫。当时我们的产品在11家店铺销售,我能接到大概700张订单,一开始我以为自己的成绩还不错。但后来发现,这700张订单反而是危机的开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调整,调整到后来你都不喜欢自己的衣服了。”回想起初创历程,王汁坦言,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并不只需要创意那么简单,“我们又签约了纽约的Showroom7。大概做了2季的服装,他们为我国外的市场不断地调整定位。尽管还是有问题,但后来我们自己在慢慢定位,一直到现在,我们可以在13家店铺进行销售,比如米兰的DaadDantone、伦敦的Vertice、佛罗伦萨的APiediNudiNelParco,还有莫斯科的Litz……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进驻这些店,因为通常他们都是找很大的品牌,我们是很小的品牌。”
或许是在国外已经有了不错的市场铺路,才两年多的光景,王汁和她的UmaWang却已“甚嚣尘上”。时装界常常谈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龟”,津津乐道于她成熟的系列与精美的面料。
对此,UmaWang坦言,“我走了一条很多中国设计师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得到很大的赞助直接在法国作秀,也没有直接在国内开店而不关注国外市场”。
在王汁看来,之所以这么关注国外市场,这么拼命地在国外推广品牌,首先是因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毕竟这个体系是他们建立的,你要摸透他们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回来推广中国市场。”
对于本土服装品牌的发展,王汁的看法是,服装是一个很小的媒介,它可以整合很多资源,包括市场、媒体等,关键是你的团队要适应服装体系的发展,保持独立的品牌风格。
这一点,倒是恰巧印证了马可及其例外的走红。
“国际化背景相当重要,因为它给本土设计师提供了宽广的设计舞台及与西方设计师平等的文化及设计资源背景。”张旭也对王汁的观点表示认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