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信披和防控明显进步 衍生问题亟需配套规则

    2013-04-08 01:05

    与十年前的非典相比,H7N9事件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得较好,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及时性均有很大的提升。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H7N9突如其来。但和十年前SARS带来的巨大恐惧相比,这次“中国政府的表现更自信了”,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朱煦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2003年7月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国宣布用3年时间,建立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和保障体系。其中,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已于2004年初启动,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疾病监测系统。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指出,与十年前的非典相比,H7N9事件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得较好,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及时性均有很大的提升。

    不过一位曾参与SARS救治工作一线的疾控专家指出,一些衍生的问题需要详细的配套规则来保障。

    信息披露比十年前有很大提升

    相比十年前对SARS病毒的信息披露,今年卫生部门针对H7N9病毒的信息披露获得广泛肯定。虽然疫情公布是在患者死亡20多天后,但有关部门给出了详尽的解释。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坦言,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上述病例时,展开相关实验室筛查,先后排除了感染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以及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在进一步检测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3月22日发现患者可能感染H7N9流感,之后将相关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H7N9禽流感病毒。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一步核实,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上述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

    “这次的信息披露很完美”,一位医药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和十年前相比,现在我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否意味着此次是百分百进行了信息披露?一位曾参与SARS救治工作一线的疾控专家回应称,目前来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中的所有信息并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公开,这并非是刻意隐瞒信息,而是基于一定考虑,例如疫区正推广的“每日报告”,很多医院报告的内容是“零”,汇总后还是“零”,这样的重复性信息就没有公开,毕竟达不到必须公开的级别。

    从机制上来看,十年前甚至还没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发布的渠道都是空白。而现在,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的基础上,政府的表现显得从容。

    “经历过非典、H1N1等疫情后,我们在防控和应急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医疗器械和药品等相关物资准备平时都在进行。”上海市政府办公室公开表示。

    中央部门的应对效率更高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公开表示,通过不断建立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中国已实现对传染病疫情、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等重要公共卫生数据的实时管理,传染病控制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高。

    上述疾控专家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防控应急的角度来看,这次中央部门的应对效率更高。

    自3月31日疫情被曝光后,截至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已向409家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发放H7N9禽流感检测试剂盒,并向8家全国传染病重大专项网络实验室 (包括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科院病原所和动物所等机构的实验室提供了H7N9检测试剂和方法,并为世界卫生组织、蒙古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提供了检测方法。

    从防控应急药物的角度来说,4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和药品审评中心第一时间部署并批准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上市。

    郭凡礼认为,和十年前的非典相比,我国的防控体系和防控手段有了较大的进步。首先,防控预警体系较为完善,政府层面对H7N9事件反应较为敏感,行动较为迅速,防疫指挥已经升至副总理级,与当年非典时期指挥层级相当。其次,多部门积极行动,形成联动体系;最后,地方部门在处理该事件时抓住重点,行动有力。

    但上述疾控专家指出,病患的人身权利尚待国家法律层面提供进一步的保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十年前SARS爆发时,很多病患以及密切接触者被强制隔离。由谁来隔离?被隔离人的经济损失谁来补偿?这类问题没有得到细化。“由此衍生的问题需要详细的配套规则来保障。”上述疾控专家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涨价风起云涌 资源品调价炙烤通胀

    下一篇

    板蓝根再次热销 专家称盲目服用有害健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